100%

盛康《皇朝经世文续编》卷55

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五十五

 户政二十七榷酤

武进盛康旭人辑

  前因时论十八税敛       

吴铤

关市之征。盖将摧抑富商巨贾之窃利权。削弱豪家大姓之侵细民者也。然而受其害者。细民也。富商大豪。挟其厚赀以与民为市。居奇积赢。利及锱铢。上之人因以厚征之。欲以夺其利也。然彼方计其值以权子母。酌其入以逐什一。墆财役贫。转谷郡邑。上之所以摧折者止矣。而彼之居奇自如也。上之所入愈多。贫民之所出愈无限。而富商大豪中处其闲。乘积货逐利。上以供 朝廷之赋税。下以操天下之利柄。百物腾贵。黎民重困。案关市之征。凡原隰之沃衍。园廛之生息。山泽之遗利。苟一物之可敛。一名之可纪。无不收其税而取其值。但行之既久。即欲施旷。大之恩。而尽予蠲除。势必不行。汉文弛山泽。和帝诏山林饶利。陂池渔采。勿取假税。乃后世所旷见。而计臣所不乐闻也。夫以关市之利。一一归之于上。虽天不能生。地不能长。百物不能养。以调其有余不足之数。则当酌中制以用之。使不至病民以病国。捐末利以还之。使不至损下以损上而已。元至元时。定收课税法。法三十分取一。商贾流行。百姓安业。诚以此行之。则苛敛之法除。烦扰之事去。不竭财于既涸之渊。不藏财于尽坐之府。恐有司好为浮冒。特命贤有司司其事。禁胥吏不得为奸。额外耗羡。不得递加。虽不能复讥而不征之制。然亦可以不至于为暴与。

  禁末               

王柏心

末亦多途矣。商为之首。先王为其妨农也。恒抑之。秦发民戍边。先謫。次市籍。汉高即位。复取贾人子折辱之。顾趋商者益多。以天子之威。不能伸令于庶民。诚事势之不可解者。故错之言曰。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然其时商犹有功于农。未甚困农也。农之所挟。粟米布缕。所需百物之用。所挟不能流转。所需不能罗致。商从而懋迁之。于农甚便。独奈何重折辱之。今之商非昔之商矣。不惟妨农且困农。不惟困农。上自贵流。下逮舆台。商皆钩取其赢余。而困之何者。敦朴之原绝。而奇之风炽也。百室之聚。必有数十家之市。千室之聚。必有数百家之市。万室之聚。必有数千家之市。核其器用。裨衣食者财什二三。余皆炫耳目荡心志者也。且夫商之所以奔走人者。在役末技。在通番货。二者。殃之门。蠹之府也。古者造作之区。官考其效。工执其艺。必中程。必利用。非是者有禁。故诈伪毋敢作。今也工之习恒业者。困与农民等。而末技之徒。穷极工巧。日日增加。财之源有尽。巧之窦无涯。以有尽徇无涯。安得不竭。其番货之奇淫。又千百倍于末技。挟无形之酖毒。烁九州之膏血。开尾闾之大壑。荡四民之筐箧。此二者。商皆笼而有之。夫利散于末技。犹曰吾民也。使利散于番舶。是岂不可为痛心者乎。然则返之之术。惟在躬行节俭。倡之于上。始自贵近。及乎编氓。然后优为之恤。厉为之禁而已矣。农。宜恤者也。今令农有能力耕倍收不出乡里者。复赐爵之例。宽其徭役。则趋农者必益奋。商之通有无佐衣食者如故。其有敢役游技。通番货。与为游技者。厉禁之。禁之不率。则着之下籍。别其衣冠。徭役不得代。子弟不得预试入仕宦。令吏以时阅市之百物。有奇不中法度者。售与购皆有罪。州县举其要。以此定课绩殿最。行之十年。或者末流稍衰乎。不然。吾惧夫公私之财力。毕归漏卮。后欲救之而无及也。

  征商论              

俞正燮

孟子言古之为市。有司者治之。有贱丈夫罔市利。始征商。谓仁政本不征商。商君则言重赋抑末。垦令篇云。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外内篇云。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市租太重。则民不得无田食贵籴。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去其商贾伎巧。而事地利矣。按商贾。民之正业。易称先王通商贾。书言虞。夏使民懋迁有无化居。周酒诰言牵车服贾养父母可以乐饮。建国若郑。不侵其业。不得以为贱。又斥之为末。战国士无恒产。乃始发愤詈富人。战国策鲁仲连云。商贾之行不忍为。又有商君之策。皆所谓横议。疾贫妒富。亦其识之未宏也。周时太宰九职。商贾阜通货贿。闾师任民任商以市事贡货贿。其征商也。经入则九赋有关市山泽币余。司门征其货贿。廛人敛絘总质廛罚之市布。其无邸肆立持。则肆长敛其总布。又泉府有市之征布。其经出则大府职。以待膳服丧纪赐予。廛人布入膳府。至凶荒札丧。则司市云市无征。司关云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譬农凶岁不取盈也。孟子乃谓仁政关讥而不征。市又不廛不征。或由不悉周法。后人有经书不能读。折衷至当。分持孟子商君之说。或曰非仁政。或曰抑末反本。天理烂熟。使天理仁政。两者不能并立。四民皆王者之人。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不应商贾独以仁政不事君。专以征科苛责农民。上下相接以义。商贾若是末。则圣王循天理。不得因末为利。若云重征以抑末。则何如禁绝之。乃反诱而征之哉。楚汉兵争农废。财在商贾。汉杂用王霸。欲商贾输财。不得其名。直曰困辱之而已。至桑宏羊窃商君之说。始饰其辞曰。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郑康成注关市山泽币余之赋云。皆末作当增赋者。若今贾人倍算。夫圣人仁政固征农矣。仁政独不宜授田课植农桑而不征欤。农岂亦末作罔利。当征之使反本循天理冻馁欤。然则不征商非仁政。征商非抑末也。夫征商与征农。其义一也。

  墟市论              

高崧

洪氏隆兴职方乘。岭南村落有市。谓之墟。以其不常会。多虚日也。至白乐天诗。则称亥市鱼盐聚。或曰西蜀曰痎。言如痎疾。间日而作。江南恶以疾称。故变痎为亥。或曰非也。荆吴俗以寅申己亥日集于市。故白诗亦称亥日。总之不离乎不常会多虚日者是而皆不若嘉禾墟之善。嘉禾十余墟。在南门内者为丰和墟。以三六九为期。乡村男女。各负米谷豆麦。苎麻瓜果。韭薤葱蒜。竹木盐油。棉花布疋。互相通贸。非日用所常需者。不登于市。朝集暮散。民咸利之。是亦谓所不常会多虚日者也。而城东北各墟。或相离十里。或相离十五里。或期以一五七。或期以二四八。以一墟观之。则市不常会。合数墟观之。此虚则彼会。远近各得其所。男女各遂其欲。故市之善未有善于此者也。孟子曰。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说者谓廛者所以抑之。其不得不廛者。恐其以市为利薮也。法者所以平之。其不必复廛者。恐其以市为畏途也。今观嘉禾。所交易者。布疋菽粟之恒。所往来者。男女老幼之类。韭薤葱蒜。无山珍海错之奇。竹木苎麻。非珠玑玉贝之异。甚至鸡鸭之所孕字。亦可易粟数升。纺绩之所赢余。亦可贸盐数合。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足矣。童子无欺。精粗价相若可乎。此固不待征不必廛。并法亦无所用之。故曰。市之善未有善于此者也。我观通都大邑。商贾辐辏。征贵贱。权子母。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谓奇货之可居。惟秋毫之必析。究之相竞于末。其实不便于民。列肆之所陈。农夫之所弃也。贾客之所宝。匹妇之所轻也。又况僻在乡村。离城多里。抚兹囊橐。屈计无赢。纵有一尺布五母鸡。恐亦道远莫致。贾用不售矣。其能如嘉禾之物。各相资墟。自相比易。粟易器不为厉。予取予求。莫之疵也哉。夫事之利于民者多矣。非见之则不能知。非知之则不能行。墟市之设。一闻于洪氏。再闻之于白乐天。不知其利于民之若是溥也。抑又有疑焉。疑夫不常会多虚日者之行之必不能久也。果若兹之以十里为一墟。十五里为一墟。此虚则彼会。远近各得其所。男女各遂其欲。可不谓善乎。凡吾所谓善。以利民故也。非利富民。利贫民故也。夫事之利贫民者。岂惟善之而已。吾将告诸同志。各于其乡举而行之。

  请饬禁崇文门税务需索疏      

内阁侍读学士钟佩贤

窃维征收税课。向有定则。本不准例外苛求。伏读道光二年   上谕。御史许乃济奏请严禁崇文门税局需索蠹獘一摺所奏甚是崇文门税局于寻常行李往来不论有无货物每衣箱一只勒索银二两四钱至八两之多或偶然携带常用物件不知应税科则一经查出辄以二十倍议罚即有照例开报纳税者又以税课无多仍百计刁难否则押赴官店守候不准放行京师为万方辐辏之区乃经书役任意婪索苛及行旅若此不可不严申禁令着该监督遵照定例于崇文门及分口巡查之芦沟桥东坝板桥海淀等处一律添设木榜仍着顺天府刊刷科则定例每年颁发俾众咸知并责成巡视五城御史随时前往认真稽查如有滥行需索扰及行旅情事即据实参奏不得日久视为具文务期革除积獘以惩关蠹而便商旅钦此。   圣训煌煌。允宜永远遵守。臣闻近数年来。崇文门于应征税课之外。遇有送务车辆。虽无货物。亦必索银。若外任及出差回京官员。不论有无税货。亦不论行李多寡。辄量其缺分差使之肥瘠。勒令交银若干。名曰报效。即候补候选之微员。进京亦皆不免。夫税局之设。有货则纳税。无货则放行。遵例纳税。何得谓之报效。报效云者。盖本无应纳之税而强令输银之谓也。在官员果有余资。报效亦固其分。但崇文门并非捐局。纳税并非捐输。报效二字。已非税局所宜言。然尚未闻扰及会试公车也。近日竟有会试士子进京。除随身行李外别无一物。并无衣箱。到务后再三恳求查验。坚不允从。仍每人勒索银十余两。及四五两不等。方准放行。稍不遂意。即置之官店。更可异者。甫抵城门。而门上官役。先勒取多金。方许送务。各该士子本多寒素。跋涉数千里来京。又当贼氛未靖。时虑道梗。或先期数月。赶到候试。或中途闻警。绕道前进。川资旅费。已属不易。何堪复受此扰累。且 国家抡才大典。多士踊跃观光。而若辈敢于 辇毂之下。肆行婪索。于政体大有关系。臣访闻既确。不敢缄默。应请 饬下崇文门监督。申明定例。严饬官吏巡役人等。凡遇送务车辆。只有行李。并无货物者。立予查验放行。如敢留难勒掯。恣意需索。查出按律惩办。其各城门向无收税之责。讹诈银两。情殊可恶。尤应一体严禁。仍遵照道光二年   谕旨。责成五城御史认真稽查。如有前项情獘。随时参奏。至税局惟应按则收税。严查偷漏。报效名目。亦宜革除。以杜影射侵欺之獘。臣为剔除关蠹起见。是否有当。伏乞  圣鉴。

  酌拟崇文门税务章程疏光绪十一年 

宝鋆

臣等奉  旨详改崇文门章程。已将尚贤刘恩溥所奏各节。遵议具奏。窃维崇文门征收税课。系 国家维正之供。正额盈余。均有定制。京师为万方辐辏之区。地称首善。惠商便民。尤属当务之急。近来劣员猾吏。蠹役奸商。因缘为奸。遂至上亏 国课。下累民生。为害不可胜言。亟宜设法整顿。以重税务而除积獘。臣等谨于尚贤刘恩溥原奏内所未经议及者。酌拟十六条。恭呈  御览。

一嘉庆五年。钦奉   上谕。各关税局如再有讹索扰累等事从重治罪等因。又道光二年。钦奉   上谕。严禁崇文门税局需索蠹獘等因。应令该监督。将   谕旨二道。敬谨缮写。悬挂该衙门大堂。俾资永远遵守。

一奏派宜择本属也。向来正副监督到任后。事皆责成奏派委员总理一切。文则用印稿司员。武则用印务参佐。其人率以明白干练心地端直者充选。故能上顾 国家正课。兼可钤制验货家丁。免滋流獘。近来或参以亲故等人。以致堂官家丁狎熟牵掣。种种獘端。在所不免。正本清源。必自奏派委员始。

一堂委宜戒滥派也。奏派向止二员。恐有别项差故。则堂官派委员以佐之。此项委员。亦当以一二员为是。缘廉正朴实之品。本不多觏。而人多则牵制亦多。近闻堂委之员。多至十余员或二十余员不等。非浮薄少年。酒食征逐。即艰窘末吏。或喜事生风。实于公务无益。亟宜裁汰。以端浮嚣而杜挠乱。

一各口宜择妥员也。崇文门向有分局。例设于芦沟桥东坝海淀半壁店南口穆家峪张家口等处。派员驻守以慎分司。需人既多。势不能尽取本属明干人员。悉派税差。致旷本职。故向来监督每择素识之人。量材器使。然亦不容纯用情面。以私废公。且张家口东坝两处。中外商人纷错于途。查核甚非易事。奸巧猾商。藉端影射。亟当详遴明白晓事之员。常川驻局。中外茶商交涉。傥有疑窦。即禀明监督。迅速行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详察办理。不得漫任冗员。有妨税务。

一芦沟桥东坝半壁店穆家峪海淀张家口等处口岸。向设委员分驻稽察。近年监督所派委员。未能一律在局驻宿。一切公事。悉由家人书吏经手。致滋流獘。亟应申明旧章。由监督饬令分司税口委员。轮班驻宿。督同书役家人认真办理。以除积獘。其各口委员。每处祗需四员。由正副监督各派二员。庶免人浮于事。

一京城十三门。向来监督但派家人书役分驻巡查。惟各门距务较远。委员耳目难周。致有勒索留难等獘。拟请嗣后安定东直朝阳东便广渠左安永定德胜西直阜成西便广安右安十三门。均由监督拣派廉勤人员。每门二员。轮班驻宿稽查。不准旷误。违者参处。所有十三门委员应需饭食津贴银两。由监督酌量筹给。奏明办理。

一海巡宜调营弁也。海巡向用家丁。世家大族。世仆老练。或不敢恣肆妄为。近来仕宦之家。仅多招募。派一海巡。惟知藉端滋扰。得财卖放。比比皆然。未革偷漏之獘。徒滋勒索之端。营弁究系官属。尽可行文步军统领衙门调取来署。该衙门巡役清册点交该弁。该弁亦得海巡津贴当差。并可勤奋矢志。傥仍不得力。即由该监督自行参惩。

一光绪九年给事中楼誉普奏。崇文门海巡。请按名给发号衣腰牌。嗣经该衙门奏称若给予号衣腰牌。转恐恃有官物。四出招摇。流獘更甚。且于密查偷漏。益多窒碍等语。窃惟该巡役无号衣腰牌。则恃无查考。肆意妄为。有号衣腰牌。则奉官缉拏。被拏者既不敢拒捕。往拏者亦不敢诈扰。至巡役藉词密查。实在搜求攫取。无所不为。仍请 饬下该监督。将巡役每名各给号衣一件。并各给印花腰牌。均写明某门海巡姓名。有讹索者。准商民指名禀究。庶几真伪可辨。而棍徒蠹役不得冒充。如有伪造号衣腰牌冒充巡役者。严行究办。其制造号衣腰牌经费。准由盈余项下开销。至巡役向无额数。散漫无稽。莫可究诘。拟请 饬下崇文门监督。将巡役酌定额数。每门若干名。务上及十三门共若干名。造册咨报户部查核。嗣后每届年终。造册咨部。遇有更换。随时咨报。

一例载各关征税科则。责令该管官详刻木榜。竖立关口街市。并责令地方官将税则刊刷小本。每本作价二分。听行户颁发遵照。傥该管官将木榜不行设立。或书写小字悬于僻处。希图高下其手者。查参治罪。又例载已革之税。概行刊榜晓谕各等语。现在崇文门未将税则及已革之税。刻榜竖立。地方官亦未将税则刊刷颁发。以致商民无从周知。亟应申明旧例。略加变通。所有征税科则。应由该监督认真详刻木榜。其例应免税之货。逐款开明。另刊木榜。一并悬挂税务衙门门外。及十三门暨各税口。并由该监督将商税则例现行比例增减新例及免税各条。刊刷成书。于每年八月初三日监督到任后。发给各行户经纪一本。使商民共见共闻。其刊榜刷书经费。准由盈余项下开销。

一例载乾隆四十九年奏定。丁梨脆枣。最下之物。不过近京所产。即有兴贩。亦止于肩挑背负。嗣后应豁免税银。庶近京小民不无所补等语。嗣后除水梨系属客货仍照例收税外。至近京西山等处所产丁梨。毋论是否肩挑背负。应一律免其送务征税。芦沟桥及各门亦不准私收税钱饭钱。违者惩办。

一例载各关商民输税。填写收税红单二纸。一给商人收执。一送部查察。其有不给红单。或纳银数多。给票数少。及私将红单撤回多征勒索者。许商民首告究拟。嗣后崇文门收税。拟请用三连票根。一给商人。一存该衙门。一送户部。以备稽查。如有前项情獘。一经商民首告。照例究拟。

一例载崇文门税课。令本商自行完纳。若货到而本商未至。准店铺代报纳课等语。惟往往有数家之货。该行到务呈递验片。只写一家字号。易滋獘端。嗣后货物报门。无论数家共一货车。总须各分各单。不得数家并作一单。仅写一家字号。致涉牵混。至各门每日送务手本。亦须将各铺字号一一分写。不准笼统。以杜行户影射漏课。及巡役朦混诬拏等獘。

一行次重责成也。商贾纳税。必由行次。原为事期简易。责有攸归。乃日久相沿。竟成作獘之首。平日串通本处书吏。临事贿属验货家丁。卖放营私。视为故事。而该衙门所办漏税。不过偶拏一二贫民。或负私酒。或卖鸡蛋者。反为敲扑以示官威。行次獘端。反置不问。是当饬奏委司员随时逐行详查。傥敢仍前作獘。立予严惩。毋稍轻纵。

一崇文门拏获漏税客货。该委员过堂时。并不言明罚银数目。辄先令画供认罚。迨画供后。委员于原供内批罚银至数百两数千两之多。交坊羁押勒缴。殊属不成政体。拟请 饬下崇文门监督。嗣后遇有应罚之案。除按照例定倍数拟罚外。务须先将应罚银数示知该商。并于供内写明。令其输服画供。不得刑逼勒罚。所罚既有限制。庶商民力能呈交。罚款亦不至虚悬无着。每月实收罚款若干。分列货物款项案由。分注本税银若干罚款几倍银若干。明示税务衙门门首。咨明户部。庶儆偷漏。并有稽核。

一崇文门照例验货纳税放行。不准留难勒索。嗣后每日各门送有行李货物到务。无论天晚。必须当日验完。不准押送客店。延至次日方验。违者。即将委员监督参处。

一崇文门监督到任。向系出示晓谕严禁官店。至每日务上未经验完之行李货物。押送店内。有押至数日之久者。其拏获漏税货车。有押至数十日之久者。无官店之名。有官店之实。该店串通差役。藉渔重利。商民受累不堪。为历年未除之积獘。嗣后崇文门附近客店。如敢容留务上交押之车。准被押之人赴城喊控。即由该城御史将委员查明参处。并将该店勒令封闭。店商从严惩办。

以上各条。或参核旧例。或酌拟新章。总之立法必先防獘。任事尤贵得人。应请  旨饬下崇文门监督。随时督饬委员。认真办理。实事求是。期于 国课民生。两有裨益。所有酌拟崇文门税务章程缘由。谨恭摺具陈。

  会查辽阳税课酌拟章程疏光绪十年 

奉天将军庆裕

窃查接管卷内。本年三月二十九日。接准 钦差吏部尚书徐桐刑部左侍郎薛允升来咨。奉 命查办奉天事件。奏称辽阳以税课盈余。为每年办公之用。旧章相沿已久。势难一律裁革。惟市卖马牛等税。每价钱五千。作银一两。收市钱五百文。按照时价。系属十分税一。以及每年派差分赴乡屯查税。名曰海查。既任听旗民举报漏税。往往查传十余家。仅止一二家应罚。未免过于扰累。诚恐他城亦所不免等情。光绪十年三月十八日。奉 上谕。着该将军府尹会同盛京户部将各城税务章程详加厘定奏明办理等因钦此。钦遵知照到奉。臣庆裕裕长到任后。当即会同臣启秀拣派委员分赴各城。将各项牲畜税务。确查具报。旋据先后查明分款开单禀覆前来。臣等按款覆查。所有漏税罚钱一节。现经查明各城。均无勒罚情獘。海查一节。现经查明各城。或于每年年底派差分赴村中催令报税。或随时派差查催。均无海查名目。惟辽阳城守尉衙门。于每年秋后。查照向章。派差分赴四集镇油粉豆房客店查催牲畜税课。该商民等按照历年包纳之数呈缴。是否与置买牲畜实数相符。税局从不查问。是即所谓海查。辽阳税课与各城不同之情形也。其买卖牛马骡头税课一节。现经查明广甯益本牛庄铁岭华州锦州熊岳复州金州等九处。均以买价东钱五千作银一两。收税银三分余。另有票钱牙纪多寡不等。与辽阳之以钱五千作银一两。收钱五百不收票钱牙纪钱者。不甚悬殊。开原以六千作银一两。收税钱四百文。岫岩昌图甯远凤凰城新民厅中前所中后所。均以买价十千作银一两。收税自三分至六分不等。另有票钱牙纪钱。亦多寡不等。统计此项税钱。以辽阳等十处为较多。至于猪税。则以岫岩甯远复州金州中后所中前所为较多。羊税则以甯远中后所中前所为较多。此辽阳收税与各城或同或不同之情形也。检查户部则例。奉天一省。独无税则。为衙门所收牲畜税课。有始自康熙年间者。有始自乾隆年间者。有不知始自何年者。年久相承。各有定章。于此而欲勒归一辙。如准其最少之数。恐此后各处征收必难足额。如欲以酌中为断。照向来少收各款均须加增。法愈改而獘愈滋。自不如仍令各循其旧。以免纷歧。即如斗秤厘捐。各城收支数目。均有不同。当日创办之时。原属因地制宜。固不独税章为然。徐桐等查办税务。并未议令改为一律。想已见及于此。此项税课。除照额报部外。盈余藉以津贴办公。并开支薪水工食房租心红纸张等。均为必不可少之款。徐桐等摺内声明税课盈余。为每年办公之用。旧章相沿已久。势难一律裁革。自系确论。至税课十分取一。以及派差海查并漏税罚钱各节。经徐桐等奏奉 谕旨。饬令详加厘定。奏明办理。臣等亟应钦遵会核。以筹定章而免流獘。

伏查各城收税。既无勒罚情獘。亦无海查名目。应请毋庸置议。辽阳税局向有海差。虽非核实纳税之法。惟每年纳税一次。较之勒限上税。纷纷稽查者。尚觉简易。商民相安已久。无关獘窦。且辽阳所属之刘二堡南北两堡。商民数百家。每逢单日即有集市。买卖牲畜。每年固不下百余匹。仅包纳东钱一百七十千。合银不过十七八两。油粉豆房客店均饲猪。每家每年多则宰猪百余口。少亦七八十口。仅包纳东钱十千。合银不过一两。较之核实纳税。甚为轻减。若必禁止海查。不准包纳。不惟恐滋烦扰。且税钱转致加增。商民必受其累。似不必嫌海查包纳之名。而贻增税扰民之患。惟辽阳所收牛马骡头税课。以买价东钱五千作银一两。收东钱五百。系属十分税一。为应行酌减之款。其广甯等九处。亦以东钱五千作银一两。虽每两税钱不及五百。而另有牙票等钱。与辽阳不相迳庭。亦宜一律酌减以昭公允。查奉省自马税银内。有按照东钱六千一百合银一两解部之款。臣等公同商酌。拟将辽阳等十处收税折银章程。通改为六千一百合银一两。每两照例收税银三分。其愿交钱者。准按时价折钱投税。各从其便。第以银两解部。均须库平库色。且解银运费。亦为必不可少之款。而薪水办公。又宜筹及。拟令于正税三分之外。酌收税银二分。以一半添补平色。一半作为饭食公用。此外一切名目。悉行删减。永不准再收一文。免致变本加厉。其各行牙纪。在市取用。应听买卖各主酌给。未便官为随课征收。仍将办理漏税章程。照例申明以杜胥役借端滋扰。至岫岩等处所收牛马骡税。向以十千合银一两。开单向以六千合银一两。按其每两所收税银。均较新章为轻。请仍其旧。如蒙 俞允。臣等即会同出示晓谕。使各城永远遵守。傥有额外多收。违例勒罚。即从严惩办。庶税务均有定章。而稽征可免流獘。

  浙省北新关暂缓开设疏同治三年   

浙江巡抚左宗棠

窃照杭州北新关。向设武林门外。其水旱城门。及附城水陆要口。均设税卡。每年额征正余税银十七万二千六百余两。铜银水脚银一万五千三百余两。本年二月省垣克复。前织造鹤昶奏明俟三月后再设关试办。嗣于七月十一日启关。迄今已逾三月。征数寥寥。而厘税亦形减色。推究其故。因向来关书巡役。视为利薮。藉端刁索。任意抽收。商民久已视为畏途。兹当公私罄竭之余。遽行设关。书役故态复萌。以致商贾裹足不前。咨怨更甚。迭据各商呈控。以厘捐与关税。虽同为商所应纳。然输于厘局者。无留难诈索之烦。输于关口者。有守候掯勒之害。胪列十款。备陈苦况。臣知其情状非诬。咨商织造恒延。拟以厘金划抵现收关税。会奏暂停关口征收。以顺舆情。恒延以事非定制。未免为关吏所持。不敢径决。臣维杭州省垣。向称繁富。自经兵燹。雕敝不堪。至今市肆萧条。未能复业。即设法招徕。犹难期遽复旧规。若令竭泽而渔。各怀疑畏。不但百货翔贵。商贾无利可图。即此孑遗之民。生事艰难。必致益形窘蹙。此固事理之不容坐视者也。然使关税能如前畅旺。下有所损而上果有所益。臣亦何敢擅议更张。乃自八九两月。正当关期畅旺之时。而该关口极力搜罗。所得税项。每月不过三千数百两而止。即照此数牵算。一年所获。亦不过四五万两。而亏欠正余各款。常在十万以外。是暂时复设关口。下有所损而上并无所益。亦何乐而为此乎。臣与在省司道从长集议。谨拟于浙江各属厘捐项下。按月划拨钱一万串。解交织造。为采办一切工料之需。月拨银一千两。津贴织造司库库使等办公。及该衙门书吏匠役纸张饭食各项用费。其向解部科饭食。即于每月拨解钱一万串内。由织造酌量解给。计每年厘局共拨解钱十二万串。市价约合银九万两。又津贴银一万二千两。以抵关税。较该关现征银数。已加倍蓰。于该关公私。均有裨益。嗣后如饷需稍裕。厘捐有余。尚可量为加拨。以补正额。统俟军需一律告竣。厘捐停止。再复旧制办理。庶关厘不致并举。商民得以稍纾。亦用其一缓其二之义也。如蒙 俞允。即请 饬下杭州织造。速将关口各税。一概暂停。毋听关书怂恿。别生枝节。庶关税得归有着。而杭州商民永戴  皇仁于无极矣。

  闽省征收运销茶税疏咸丰五年  

福建巡抚吕佺孙

窃照闽省商贩茶叶。向不颁给执照。征收课税。自道光二十九年。直隶督臣讷尔经额以商人贩运闽茶。官私莫辨。议请由产茶之崇安县给发执照。经过关隘。税放行。嗣因出产茶叶。不仅崇安一处。近来茶商。多系散赴各县购买。绕道出贩。复经督臣王懿德请自咸丰三年为始。凡出茶之沙县邵武建安瓯甯建阳浦城崇安等县。一概就地征收起运茶税。由各该县给照贩运。先后奏奉 敕部议准在案。前岁因粤匪窜扰江楚。茶贩不前。深恐藉茶餬口之人。失业生事。奏准暂弛海禁。各路茶贩。遂均运茶至省售买。不从向日输税各关经过。非特本省崇安等处关税日减。并恐浙粤江西等省关税。亦无不渐形短绌。臣上年履任之际。自江西河口入闽。取道崇安。沿途体察。即已略知大概。到省后。每于接见僚属及地方绅士时。悉心谘访。佥称自开海禁以来。闽茶之利。较从前不啻倍蓰。盖自上游运省。由海贩往各处。一水可通。节省运费税银不少。是以商利愈厚。正赋转亏。若不设法变通。亟加整顿。何以抑逐末而裕 国课。况现在粤逆尚未荡平。兵饷军需。重烦筹画。前奉部议征收房店各租。因闽省情形不同。未能照议举办。茶乃闽地所产。类于滨海之盐。茶商身拥厚赀。什一取盈。初无所损。且征诸贩客。不致扰累贫民。完自华商。无虑纠缠。夷税以天地自然之利。为 国家维正之供。迥非添设科条加增田赋者比。臣等督同在省司道再三审度。计维征收运销茶税一法。为裕课均商善政。惟是闽省之茶。各府属均有种植。不止崇安数县。现在既开海禁。商民趋利若骛。无不贩运来省。若于各处分征税课。不特漫无稽考。且恐狡狯之徒。百计绕越。希图偷漏。必在附省扼要处所。设立关口。并添设卡。拟定课则。颁给印照。严立法制。以凭稽核。即界连江西浙粤。堪以贩茶出省各处。亦应一体设立关卡。加增税课。俾免趋避。请自咸丰五年为始。凡有贩运茶斤。概行征收运销茶税。所征税银专款。解存司库。报部留支本省兵饷。惟创行伊始。多寡未能预料。应俟试征一二年后。再行比较定额。据藩臬两司会同粮盐二道胪列章程条款。详请具奏前来。除未尽事宜。容再督饬司道悉心妥议。随时奏明办理外。谨会同闽浙总督臣王懿德恭摺具奏。伏乞  皇上圣鉴训示。

  粤海关志序例           

方东树

周官冢宰掌建六典。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九赋敛财贿。七曰关市之赋。小宰均节财用。以八成经官府。曰听取予以书契。听卖买以质剂。听出入以要会。九府掌受货贿币赋。皆慎其出入之用。司徒设十官。治市以教商。各掌其卖儥之事。司门正货贿。举犯禁之财物。司关掌国货之节。司货贿之出入。掌其治禁。司马九。曰施贡分职制畿封国设仪辨等诘禁均守比小事大。掌固分其财用。受法以通守政。职方氏掌夷蛮闽貉之人民。与其财用。制九服之贡。各以其所有。怀方氏掌来远方之民。致方贡致远物而送迎之。合方氏掌达天下之道路。通其财利。训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诵四方之传道。形方氏掌制地域。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匡人掌达法则。使无敢反侧以听王命。掸人掌诵王志。以巡天下之邦国而语之。秋官大小行人司仪行夫环人象胥掌客掌讶掌交诸职。大抵于九经皆属怀柔之政。故终其词曰。以谕九税之利。九礼之亲。九牧之维。九禁之难。九戎之威。观周之设官。所以制财用绥邦国者。何其若是之繁重周详也。自汉初与南粤通关市。自是以后。肇开九郡。舟车辐辏矣。而海舶犹未通也。据班志。有译长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是中国商贾入海往市。而夷舶未来也海舶通市。起于隋唐之际。而盛于宋元明。宋初置市舶司。以知州兼使。元置市舶提举司。衡其职守。不过与茶盐坑治大使同伦。明亦置三市舶司。而以中官主政。洪惟我 朝驭外控内。法制严明。粤海设关以来。或兼辖以大吏。或监督以亲臣。皆简自  钦命。崇其体统。口岸讥察责诸舟师。给照引水董诸澳丞。抚绥按驭筹大计主之督臣。与周之六官大小维系相与流通之意同条其贯。盖   圣主立法。体大思精。后先同揆。有迥非前代之所及者。今当纂辑关志之始。窃仰窥   创制之精。发明斯义。用以等百王而垂范焉。宋潜说友撰临安志。载诏令于首。然冠以前朝。非尊王之义。惟郑居中等政和五礼新仪。首列御笔指挥。最为足法。今用其例。恭载   列圣谟训。为诸蕃通贡通使专由粤省而戒饬者。用昭 国家绥南怀远设官制用之大法。兼示一书之限断焉。国家一统之盛。超迈前古。诸蕃外国。效顺纳款。虽在万里。视道如咫。然会同有馆。职贡有图。非一隅之志所宜侈载。惟其贡道所经。例由粤东者。于其国土氏姓封号来贡岁月。及昔由粤省而后改由闽省者。悉撮大略。以着粤关职帜。至其事例。详载 大清会典。不复备录。其来贡之国。壹以 国朝为限断。若事在前朝及历代者。各具史志。别为前载一门。

贡与市相因。既嘉其君之向风。亦给其民之求欲。内地无须外洋之货税。外洋必资内地之物用。许之通市。所以 俯顺夷情。 包容爱育。覆帱之无私也。故凡通市之国名。来市之年载。交市之事例。互市之货物。以及夷船之制度数额。皆胪于此篇。至蕃夷住澳。虽事始前明。而现行无改。与历代市舶不同。且为关市之根本。故不以人前事。而载于此篇之首。

周礼设司市十官。因市而设官。有市则必有所以治之也。兼领专设之改差。文武职司之分任。品秩仪制之殊等。及大小总口设员委员之添裁。胥吏书役之数额。悉载此篇。其迁除去任之岁月。入官职表。

官以治其政令。然非商不能成其交易。十三行商名号缘始。与夫事例条件。以及商人报。  恩赏品衔。悉载此篇。至通事之名色。于周官即象胥之职。于汉名译长。译传语言。为蕃汉交易不可少之用。然究非官司。故不以入设官篇。而附于此。

有市即有货物。有货物斯有榷估。榷估低昂无凭。立之科则。俾有一定之制。斯上下不惑。宋初立法至轻。其后屡以抽解太重。致形陈奏。元世祖时。凡海诸郡。与蕃国互易舶货者以十分取一。麤者十五分取一。明洪武诏海舶市易皆免征。永乐时西洋刺泥国等来朝。附载诸货。与民互市。有司请征税不听。其后立法率至十抽其二。万历季年。中官李凤增粤税二十万。粤商苦累求免不得。我 朝损益酌中。凡则例之所开载。历有增除。溯自乾隆五十一年。清理关务条奏事宜以后。迩年复有改易。今以现奉嘉庆年新修 会典及户部则例关册为准。

既设税额。则有课额。课额有增有羡。道光十四年前总督卢公坤奏。比较近年粤海关征银。岁多至一百六十余万两有奇。而商民晏如。外夷懽欣感悦。为振古所未有。此皆由   列圣深仁厚泽。涵濡培养。招携怀来所致。虽于 国帑大数。无增毫末。而货阜货通。均安无患。固理人制用大经也。参价搭解。每岁发运解京事例。悉附此。

周官理财诸职。皆谨其要会出入。不独职岁职内司会司书也。前科则课额。皆以经其入也。若夫禄俸工食。存留支给之数。内除澳门同知香山县丞及武职营弁归布政司奏销皆定有均节之式。事关奏报。句稽不可不当。至若捐助军需工程灾荒善举一切。在经费之外者。虽用数之仂。亦不可不纪其实。存备稽考。

会典及户部则例。于关市一类。皆载有禁令。诚以利之所在。獘窦朋兴。不可不申严法制。然如走私漏税官侵吏蚀等獘。要皆各关通例。非粤海专条。粤海所严禁。如夹带华人与违禁货物出洋。及贩卖鸦片拖欠夷账。兵船驶入内港。皆外海洋禁之大者。以其关于外蕃。比事辑。一以归于市舶。其在内民夷杂居。良奸混处。或澳夷滋事。或汉奸句引。阴唆煽惑。恣为不法。在在皆须防范。是故出入有讥。去来有定。种种明文。悬为令甲。不特俾夷商海贾。檩遵  天朝法度。恪谨毋违。亦以戢内地商民。使知划一刑章。森严难犯。虽其职事掌之疆吏地方有司。而实为本关专责。固当特着为一门矣。

有一官司。则有一建置。其时其地。不可不详识也。凡廨署务所建于设关之初。省城大关。澳门总口。及各岸口前山寨文武官廨十三行夷馆台神庙等。凡因关市而建置者。总为一篇。以别于地方及营伍之制。

粤关所辖之地。各郡县皆有把截隘口。不独省城大关及海舶所来与夫前山濠镜黄浦虎跳门等地。苟迷其方向。则沟瞀莫辨。各为地图。俾开卷而千里如在几席焉。

凡志书皆分史体。史有纪志表传。地志有图表志传。今为榷志。

有表有图。无所为传。而历任官司。在位名数先后之次。虽在档册。而稽核为繁。惟着为官表。斯一览易显。

着书固宜知有限断。而不得其事蹟之本末。则得失何据而稽。而事蹟本末。有在于前朝者。不得不溯其由来。今立前载一门。为凡有涉于贡市之本末者则载之。然亦无取繁称寡要。阑入冗长也。

志乘之书。为纪人物。故有列传。而其传多即采之列代正史。政书非地乘之比。于法不得立传。苟事绩有可纪。论议有可采。亦略采其事。入于此篇。至于诸蕃住澳。垂三百年。长子孙。恭牧命。其风俗物产。语言文字。诚亦不可不纪。然究于榷政无关。且印氏澳门纪。既着为专书。此志不羼载。此杂录一门。为实关系榷政。而无门可附者入焉。

右序目。通计为篇凡十有四。日   训典。曰职贡。曰市舶。曰设官。曰行商。曰税则。曰课额。曰经费。曰禁令。曰建置。曰地图。曰官表。曰前载。曰杂录。其同在一门。而事类较繁。别为上下。都凡为卷几十有几。其卷目具如左。

  复曾沅圃观察书          

胡林翼

得手书。具悉浮梁大捷。迅复城池。该逆果受痛创。则南岸军情稍稳矣。涤帅处兵力甚单。似非增募不可。水师难于添人。现在杨军门一军。视陆师欠饷尤甚。至安庆设关一节。鄙意断不可行。设关则官派重。部费多。獘不可言。悔之无及。如能奏请笃实明白者专办。尚可有为。否则处处糜费。处处落空。一文不可济军饷。而大利尽归于衙蠹部书部吏之诛求无艺。亦实不能分涓滴以济水陆之实。尚祈我公以此意速寄涤帅。涤帅深知关督官场之情伪。亦不待林翼之瞽说也。总之设关不如设局。委官不如委士。委任得人。犹足有济。若奏设官督。移建公所。大局不支矣。高明详察之。

  重酒酤议             

冯桂芬

酒禁由来已古。禹疏仪狄。酒诰惩饮。周官司虣禁以属游饮食于市者。汉初饮者罚金。武帝时桑宏羊始榷酒酤。而酒禁废。惟武侯治蜀。禁酒严。道无醉人。余不闻焉。王应麟谓榷酤之害。甚于鲁之初税亩。无他。食为民天。酒为食蠹。统五谷约之以升。粟成酒一斤有半为率。统万民约之以十人而一饮。饮亦一斤有半为率。是十人而糜十一人之食也。亿万众必有十分之一受其饥者。如之何不禁。然而不能禁也。大凡民间日用饮食。起居贸易。一切细故。相沿已久。习为故常者。一旦欲反之。虽临之以天子之尊。威之以大辟之重。亦终于不行。不考古事。不采近闻。不达人情物理。或任性。或恃才。皆不知其不可禁。不知其不可禁而禁之。适所以扰之而汔无以禁之。雍正间。尝禁铜。先定三品以上准用铜器。嗣又改为一品。乾隆初尚书海望疏以禁铜不效。请弛禁。亦尝严酒禁。乾隆初孙公嘉淦奏罢之。疏中言直隶省一年中被系者千数百人。不胜其株累。而酿酤如故。   世宗朝当鼎盛之时。整齐严肃。中外孚若。宜可以令行禁止。然而不能禁。斯不能禁矣。皆前事之师也。又何论近年烟禁乎。愚窃以为如酒者。止宜重酤以困之。厘捐本抽百分之一。独酒可令顿酤十之。零酤二十之。舞獘倍其罚。经三四厘捐。而酒值倍矣。使贫者不能不节饮。尤贫者不能不止饮。但得减酿一分。即多若干米。亦即多活若干人。有利无獘者也。至收捐有效。宜量减五谷棉布之捐。尤宜广戒饮之谕。加酗酒之律。宴飨之事。为之节制。沈湎之人。勿登荐剡。使天下晓然知  上意之所在。庶其有瘳乎。至孙疏有云。不酿酒。则梁粟弃地。转以病民。犹之言赌场妓馆。贫民转移执事。赖以得食。成何议论邪。是无足辨。

  榷酤说              

金文榜

自仪狄造酒。传入中国。浸淫日甚。历代俱有明禁。迨汉唐用榷酤法。官自造麴。置店酤酒。民间不得私酿。有买私麴者。罪至弃市。是酒已通行不讳。特必由官司制造耳。厥后奉行不善。重扰民间。遂请罢榷酤法。听民自造。但增课钞。酒禁于是大弛。明太祖洪武三年。令蹋造酒麴货卖者。须赴务投税。方许货卖。违者并依匿税科断。是酒禁虽开。而征税不易也。今官中烧锅之禁未尝不严。而实则毫无限制。虽钞关酒税颇重。军兴后厘捐一款。亦以酒为巨项。然钞关未可尽凭。厘捐断不能久。以管见论之。似可别立章程。重其税。一其例。严其禁。破格行之。于筹费中兼寓节流之意。庶乎其可。何则。酒为祸泉。天下之至可省者也。可省而不省。税宜重而不宜轻也。凡一切货捐。无论重轻。商民同受其病。惟酒税一重。病商反可以利民。盖税重则价必贵。价贵则售必滞。售滞则酿必稀。酿稀则米之耗费少而存积多矣。请言其益。米乃万物之宝。农人颗粒必珍。造酒家上品用糯米。次用粳米。又其次用碎米。或另造小酒则用麦。皆以水浸透。取其精液。余其糟粕。以饲狗豕。是暴殄天物。莫甚于此。今以重税困之。暴殄不禁而自禁。其益一也。吾郡为产米之区。而耗于造酒者。其数浩繁。以西南乡横金一处而论。方二十里。共七十余图。道光年间。有横一万之谣。言日出烧酒一万斤也。况春冬大酒之数。十倍于烧酒。核计岁耗米麦。附郭各乡。总不下数十万石。大兵之后。荒歉可虞。穷民安得不饥。今以重税困之。隐然劝其蓄积数十万石为防荒计。其益二也。酒能改性。一切作奸犯科之事。遇酒则狂。物罕见珍。不能多得。人各安静。可以省无数狱讼。其益三也。乡民造酒为业者。恒以己田雇人代耕。是以田事卤莽。收获无多。酒税既重。其业必减。横金等处。可省出一半人工。专心务农。其益四也。有此四益。固宜决计行之。况此事并不难为。凡民间细故。一值科派。辄苦胥吏索扰。若酒则可已之物。一闻重税。懦弱者必不乐为。其敢为者。亦不惮胥吏之悍。兼之有缸有有麴蘖。一一可凭。亦何惮而不为乎。其紧要关键。莫妙于将米捐一项。速行裁绝。取其捐数。尽摊入酒项起征。盖米之有捐。病民非细。二十年前。钞关豁免米税。十年中常得四五年。即咸丰四年。议石米捐钱二十余文。当事尚忧其重。后至城陷于贼。逐渐增加。乃至百文。今闻北乡之米。来城经两座城门。完捐几及二百文。是岂可为法乎。夫谷贱伤农。原系全盛时渐开流獘之言。不可为例。若谷贵伤民。则今日游民至多。已经实受其害。断不可无法以挽回之也。圣人治天下。正欲菽粟如水火。而岂有常捐之理乎。且兵火初息。饿殍载道。振恤方急。又奚忍剥及穷民之食乎。然则定酒捐以罢米捐。亦事之不容已者矣。

  酒课考              

陆心源

武帝天汉三年。初作酒榷。

唐德宗贞元二年。每斗榷钱百五十。

 按杜诗。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今榷百五十。则十分抽五矣。

宋至道二年。两京诸州收榷课铜钱一百二十一万四千余贯。铁钱一百五十六万五千余贯。京城卖麴钱四十八万余贯。

天禧末。榷课增铜钱七百七十九万六千余贯。铁钱增一百三十五万四千余贯。卖麴增三十九万一千余贯。

 按会要。铁钱十。当铜钱一。

庆历二年闰九月二十四日。初收增添盐酒课利钱。每升添一文。谓之王福部一文添酒钱。

皇佑中。岁课合缗钱一千四百九十八万六千九十六贯。

熙甯五年正月四日。令官务每升添一文。

崇甯二年十月八日。令官监酒务。上色升添二文。中下一文。

四年十月。量添二色酒价钱。上色升五文。次三文。

政和五年十二月十一日。令诸路依山东酒价。升添二文。

建炎四年十一月十二日。曾纡申请权添酒钱。每升上色四十二文。次色十八文。

绍兴元年。令添酒钱。每升上色二十文。下色十文。

三年四月八日。令煮酒量添三十文。作一百五十文足。

 按自庆历至绍兴。共增一百一文。而曰作一百五十文足。则旧课当得五十文矣。

五年闰二月。每升各增五文。

六年二月。权增升十文。

八年六月令两浙诸路煮酒。增添十文足。并腊蒸酒。增添六文足。

九年。以都督府申请。权添十一文。

又有发运。使造舡添酒钱。每升上色三文。次二文。提举司量添酒钱。又以上下色升一文不知所始。

 按酒之有课尚矣。而获利之厚。无过于宋南渡后。四川一省。岁收至六百余万贯。故能以江南半壁。支持强敌。马腾士饱。延百余年。其生财之道善矣。盖酒为嗜好之物。而非日用所需。不饮者虽强之而不能。嗜饮者即禁之而不止。故虽加价十倍。亦不致有累于民。较之加赋于田。抽钱于丁。相去不亦远哉。

  南宋浙江酒课考          

陆心源

杭。今杭州府。十务。三十万贯以上。

越。今绍兴府。十务。

湖。今湖州府。六务。

秀。今嘉兴府。七务。

婺。今金华府。十务。十万贯以上。

明。今甯波府。五务。

温。今温州府。七务。

台。今台州府。八务。

衢。今衢州府。四务。

睦。今严州府。七务。五万贯以上。

处。今处州府。八务。三万贯以上。

  此宋史食货志所记庆历以前未增酒课之所入也。其时每斗课钱不过五十文。而所入已如此。则南宋时增至百五十文。每岁当得三百万矣。考文献通考记南宋浙江户口四百余万。我 朝承平二百余年。滋生日众。视南宋约增一倍而赢。此千万人中。饮酒者当得十之二。以每人日饮一斤计之。每日可售酒二百万斤。每斤加钱五文。每日可得钱一万贯。一年即可得三百六十万贯。地不改辟也。民不改聚也。果能参古今之宜。得廉干之人而经理之。其于国计。岂但小补而已哉。

  召见恭纪奏结私酒案事       

吴廷栋

咸丰壬子。臣廷栋由刑部郎中京察一等。时在部堂官。为满尚书恒公春。左侍郎全公庆。右侍郎书公元。汉尚书周公祖培。左侍郎曾公国藩。右侍郎彭公蕴章。先是书公兼充崇文门副监督。奏获长兴店私酒三十六家。人犯数十名。交部分司审办。其酒五万余斤。悉付缉役充赏。各堂官知案情未确。书公执为漏税。欲加严惩。承审者。拟人予满杖。书公犹以为宽纵。适案犯呈诉问官枉断。各堂官以控涉本部问官。应行回避。奏请 钦派大臣审办。奉 朱批。以先存成见有意推诿严加申饬。不准回避。堂官乃改派廷栋等满汉八人覆讯。究出书公家人藉查拏私酒。远至城外诈赃。未饱所欲。始行送部等情。先行具奏大概情形。并请  旨转饬监督将委员及家人交出归案质讯。奉 朱批严斥。昏愦糊涂。显存成见。又 谕以城外片壤皆国家之地何分远近饬委员听候传质家人送部归案等因钦此。  上意向书公。疑其孤立。同官故为立异。旋调全公吏部。书公转左侍郎。以基公溥署右侍郎。调曾公吏部。彭公工部。以吕公贤基署左侍郎。陆公应谷署右侍郎。嗣三月京察引见。廷栋蒙 恩记名以府道用。初九日 召见。仰赡  天颜。微含怒意。首曰。汝承问私酒案乎。奏曰。臣是续派覆讯。  上曰。案情何如。奏曰。此案不得谓为私酒也。长兴店离彰仪门四十里。归宛平县管理。初不归崇文门。且其所卖之酒。皆系买自各处有官帖之烧锅。发票可据。亦不得谓为漏税也。至崇文门之收税。当以城门为限。入城而不上税。方为漏税。既未入城。何名漏税。如必指离城数十里外之酒为漏税。则何往而非私酒。小民何所遵守。是徒为差役所影射。以启讹诈之端耳。监督大臣。惟以国税为急。恐有偷漏。不得不任家人为耳目。家人不能历城外。不得不任差役为巡罗。差役有定额。复不得不藉白役供驱使。俗名所谓圆扁子是也。此辈皆游手无赖之徒。既无工食。甘效奔走。其意果何图。无非为利而已。监督本欲整理税务。而不知受朦蔽于家人。家人即不尽欺主营私。而不能不受诓诱于差役。至下授其权于圆扁子。而闾阎之扰累。不可问矣。且监督家人。敢于至长兴店索诈者。亦由崇文门兼收城外半壁店酒税也。立法未善。故得托以为辞。去岁九月间。崇文门奏获冒充官役妄拏私酒之案。即系臣审办。臣以收税惟以城门为限。始易稽查。无虞偷漏。自有城外收税。远及离城十八里之半壁店。巡罗难周。实易生獘。定案时。曾拟奏请 饬下崇文门另议章程。以城门收税为限。当日书元阅奏稿。深以此议为是。可见缉私而远及长兴店。非监督意也。  上闻奏未及半。为之霁颜。连声应答。廷栋复奏曰。长兴店既不得谓为私酒。即其人无罪可科。所获之酒。自应发还。诈赃之家人。自应按例惩办。如此方得其平。  上应而颔之。时同 召见者。为刑部满郎中多山。  上旋问多山家世数语。遂同退出。廷栋到部。谨遵所奏办结此案。缮稿呈堂。未及具奏。

三月十五日。廷栋奉 旨补授直隶保定府遗缺知府。翼日谢 恩。蒙 召见。  上问直隶官。有汝同年否。奏曰。祗藩司陈启迈。是臣拔贡同年。  上曰。汝常读何书。对曰。臣尝读程朱之书。  上曰。何以学程朱者多迂拘。对曰。此正不善学程朱之故。程朱以明德为体。新民为用。乃由体达用之学。天下断无有体而无用者。其用不足。必其体尚多缺陷。凡临事迂拘不通。正由平日不能如程朱之格物穷理。而徒资记诵。非学程朱之过也。  上曰。明之杨大洪此等人。岂可谓非程朱之学。对曰。明朝开国。即崇尚程朱之学。人人奉为法守。故能培养一代人心廉耻。而节义最着。杨大洪。节义之士也。程朱非无节义。祗是自尽其性分之常。而不得仅以节义名。若节义之士。深以涵养。亦即程朱之学。但其至性勃发。迫于忠爱。每近激烈。非容纳直言之君。不能谅其心。  皇上深取于杨大洪。是崇奖节义之士也。而人心将自此振矣。  上曰。汝识曾国藩否。对曰。曾国藩曾署刑部左侍郎。臣实早与相识。其人励志不苟。亦是杨大洪一流人材。虽进言近激。而心实无他。  上曰。汝识倭仁乎。对曰。臣亦早与相识。是笃守程朱之学者。平日专在身心检察。日自记载。以为考验。臣尤佩其笃实。其守道似近迂。而能知大体。  上曰。其记载所着是何书。对曰。是非着书。乃每日自省课程。盖学问不从身心上讲求。则根本不立。其用处即不能无獘。昔宋臣程颐进说于君有三。曰立志。曰责任。曰求贤。志不立则规模不定。  皇上高居九重。天下之所瞻仰。意有所向。莫不如响斯应。若此志一定。何为不成。志在尧舜。斯为尧舜矣。初无难也。任不专。则大臣得以谢其责。奉  皇上以干纲独运之隆。称自处于奉令承教。而得失两无所预。天下事谁与  皇上分其忧。古所谓君逸臣劳。正惟各受其任。即各专其责也。天下事无大小。首在得人。不急于求贤。则无与共治。然欲得人。必在知人。知人之道。尤归本于人君之一心。  皇上读书穷理。以裕知人之识。而又清心寡欲。以养坐照之明。深宫寤寐旁求。则辅相得人。辅相进贤待用。则内而部院外而督抚得人。部院督抚各择其属。则内外司官州县无不得人。斯贤才出矣。  上曰。如某者才亦可用。对曰。小人无才。不足以售其欺。如某者。   成皇帝赦其重罪。畀以重任。复敢罔  上行私。其才何所赖乎。  上闻奏默然。廷栋乃悚然而退。廷栋已离部。至十八日。始具奏所结私酒案。奉 朱批严斥。荒缪坚执成见着再细心审讯等因钦此。得 严旨后。部中情悚惧。惟吕公贤基谓此案无可再讯。谨申明案情实已确凿。无可再讯。仍照原拟于二十二日具奏。始奉 旨依议钦此。此审办私酒案奏结之原委也。越日。廷栋往谒彭公。公告廷栋曰。  上尝垂询军机大臣。今之留心理学者。祁春圃相国以倭仁及君名对。予亦以曾国藩对。君昨 召对后。  上告我等曰。吴某学问结实。廷栋闻公言。为之悚惕无已。窃念逖小臣。一念爱 君之忱。发于不自知。不觉言之越分。乃  圣主不以为忤。反虚怀开纳。诱之尽言。得邀非分之知。正不知所以图报也。然则吾 君之聪明天亶。听言如转圜。尤独留心正学。岂下所能窥测哉。苟欲稍裨 高深。当知所先矣。己未仲冬月臣吴廷栋追忆恭纪。

  请暂禁烧锅片光绪四年     

李鸿章

直境粮价增昂。固由秋成歉薄。亦因耗费太甚。通省烧锅约计千余家。每日需用高梁两万余石。每月共需六七十万石。即以每人日食一升而论。该烧锅等一日之费。已占二百数十万人之食。境内及外来之粮。往往被其购用。遂致民食缺乏。虽招徕远近商贩。源源运粜。价不能平。查永平宣化顺天各属。烧锅最多。其在永遵者。并用海船运赴奉省大宗采买。今直晋灾区。皆指奉粮接济。势难任其争购。夫酒可终年不用。日不再食则饥。轻重原自有别。该烧锅等每岁应交课银。统其不过三万余两。所益于库款者有限。而占夺穷民口粮。贻害于闾阎者实深。自来荒政。本有禁酒之条。山西近已奉 谕饬禁烧锅。直省为 畿疆重地。际此粮价日增。民生困苦。更宜舍缓就急。应请除热河承德府岁丰粮贱。可勿庸置议。凡直顺各属烧锅。自明年正月起。暂行停烧。以济民食。俟秋成丰稔后。仍准开烧。依旧纳税。如蒙 俞允。即由臣出示晓谕禁止。傥有限内私烧。照例治罪。并通饬地方官秉公查察。不准胥役得规包庇。或藉端扰索。违则从严参办。分别重惩。

  筹议闱姓利害请暂弛禁以塞漏卮疏  

张之洞

奏为粤东闱姓。遵 旨熟权利害。拟请暂行弛禁。收回利权。恭摺密行补陈。仰祈  圣鉴事。窃于光绪十年九月三十日。承准军机大臣字寄。九月初八日。奉  上谕翰林院代递检讨潘仕钊奏变通挽回钜一摺广东闱姓赌局迭经申禁兹据该检讨奏称澳门开设闱姓公司利归他族现在海防需饷请饬体察情形能否将澳门闱姓严禁抑或暂将省城闱姓弛禁等语着张之洞倪文蔚妥议具奏至所称副将彭玉伙同奸民何贵等私收闱姓各节并着确切查明究办等因钦此。又于十一月十七日。承准军机大臣字寄。十月二十三日。奉  上谕。据御史何崇光奏称省城开设闱姓厂视澳门开厂流獘尤甚请饬申明厉禁等语着张之洞倪文蔚归入潘仕钊前奏熟权利害一并妥议具奏另片奏请将闱姓赌匪陈恒等严拏惩治并着查明究办等因钦此。又于十一月二十九日。承准军机大臣字寄。十一月初六日。奉  上谕。据翰林院侍读梁耀枢顺天府府丞杨颐奏闱姓诡谋复开缕陈科舞弊商贾受累奸民纵恣赌匪横行四害请 旨严禁并声明澳门僻居一隅视从前闱姓已减十之六七等语闱姓弊端甚多本应严申禁令惟须一律禁止不使利归他族方为上策若如该侍读等所奏不特省城未便弛禁即澳门亦可逐渐禁绝应如何设法办理之处着张之洞倪文蔚悉心筹商妥议具奏等因钦此。臣等博访周咨。熟权利害。于十一月二十七日电奏请 旨。旋准总理衙门电开。十一月二十九日。奉 旨彭玉麟等电称粤省闱姓请暂弛禁济饷等语着依议行仍随时体察如有流弊即行奏停钦此。钦遵查照先后咨行在案。伏查广东闱姓一事。自前抚臣张兆栋奏请申禁以来。遂为澳门利薮。于是议塞漏卮者。率皆以此为言。并不因筹饷而起。海防既亟。筹澳防筹军饷者。言之尤切。臣玉麟上年五月条陈广东事宜疏内。有闱姓弛禁一条。臣之洞到任之初。曾经录稿相示。自八月奉妥防澳门之 电旨。九月奉能否弛禁之 寄谕。当经分别会饬司道府县各官妥筹详议。旋据布政使龚易图按察使沈熔经盐运使瑞璋督粮道益龄会同善后局转据广州府知府萧韶署南海县知县危德连署番禺县知县侯甲瀛详称。自同治三年至同治十年。历经地方官查拏闱姓。罚认军需。迭次共罚缴银四十余万两。均经奏明在案。光绪元年申禁之后。奸民私于澳门设局。输资葡人。澳酋作护。官力遂穷。藉此巨资。购船置。近且接济异族。窥伺省垣。澳为粤患。中外共知。为丛驱爵。有名无实。藉寇资盗。有损无益。现经绅商具呈。如蒙弛禁。情愿认捐巨饷。此时饷源无出。亦可藉纾目前之急。即据诚信堂商人张荣贵敬忠堂商人杨世勳等。呈请合办。以六年为限。共捐洋银四百四十万元。五个月内。先缴一百五十万元。其余二百九十万元。按年分缴。当经邀集省城大绅暨各书院山长前赴明伦堂团捐局公同面议。再三谘问。佥谓可行。并据署水师提督方耀署陆路提督郑绍忠咨呈。称防务甚急。绝澳之援。增我之饷。无逾于此。应请速办等情。会详请奏前来。

臣等会查潘仕钊所奏。言弛禁便。何崇光梁耀枢杨颐所奏。言弛禁不便。两说判然若水火之不相入。恭绎九月初八日 谕旨。则曰熟权利害。十一月二十九日 谕旨。则曰不使利归他族。 宸谟二语。精要无遗。实为此事之权衡。言之断制。谨先言资敌之害。彼族潜通。确有明证。上年七月二十一日之 电旨。十二月初二日曾纪泽伦敦之电信。香山县丞之密禀。以及港澳各项探访员绅洋商之密报。皆凿凿可稽。海警方殷之时。接济苦于不能断。口岸苦于不胜防。岂更可丰其羽毛。资其巢窟。害一也。或曰。中外兵。有时而弭。彼族相助何妨。则请言养寇之害。粤省大患。首在香港澳门。一东一西。塞我门户。百事不得自由。薮奸浇法。伏戎乘虚。港犹隔洋。澳则接壤。所幸澳尚贫弱。商业萧疏。近年茶商颇为减色。自闱姓移馆以后。游民云集。贾贩争趋。各项公司。日增月盛。澳民增一商。澳酋增一饷。澳酋岁收闱姓税数十万。他税亦数十万。澳商岁增数百万。于是增兵额。加台。以二十万向外洋租置战舰。声势日张。彼商务不足自存。而我驱华商租税以富之。坐使肘腋之闲。增一强邻。广州永无安枕之日。害二也。或曰。彼虽富强。亦无能为则。请言自耗之害。财物止有此数。枝强则干弱。外溢则内虚。三十年来。广州商利。半移香港。此已无从追论。澳门陆路相接。逋逃尤便。闱姓开先。公司踵后。洋界日富。省会日贫。损境内有厘有税安分守法之良商。而益界外法令不及征税不加之奸富。害三也。或曰。何不如言者所云。查分馆责兵役以禁之。则请更言妨政之害。自明文申禁以后。大吏避开闱姓之名。而又欲攘开闱姓之利。于是造为截缉之说。委派员绅。各路搜截。爪牙四出。白昼横行。分馆之家。得规者免。佛山为近郊大镇。侦知其馆最旺。利最丰。委绅陈桂士作线掩捕。官得罚七万。兵役地棍所得。可想而知。民闲大扰。遂被言官参奏。上年七月初六日。钦奉 寄谕。饬臣之洞查办在案。数年来肇庆韶州清远之分厂如故。官商之投买如故。绅棍衙蠹之陋规如故。上造子虚乌有之言。以欺 朝廷。下行告没入之法。以罔百姓。名实相违。进退无据。成何政体。害四也。或曰。言者所陈尚有责巡船禁渡船之法。则请言扰民之害。有羶则蚁往。有市则贾来。澳馆大开。利徒安阻。夫卖闱姓者。人给数页之卷。买闱姓者。人挟数寸之纸。县县有之。日日有之。必将于各属通澳水陆各路。歧涂支港。设巡船数百号。驻巡役数千人。凡往来之商旅良贱。解衣倒箧。人人搜检。终年无休。王道荡平之世。安有如此政体哉。即使为之。而巡逻之卖放。赴澳洋人之夹带。北自京城上海。南至暹罗吕宋新嘉坡。中外轮船之递送。果有何术可以禁绝。查澳馆初开之年。其酋岁责税饷十余万。上年递增至三十余万。必其利厚。然后税多。若谓近年已减十之六七。何以澳商认税争充。转加三倍。然则禁令之行与不行。投买之减与不减。亦略可知矣。禁则无矣。扰则有之。害五也。有此五害。即无捐饷助军之举。亦宜解此虚悬之文网。以塞切肤之漏卮矣。

且即以筹饷而论。去秋以来。强敌在门。连营在野。外援台闽滇桂。内防广潮廉琼。军械工程台河道。繁费万端。京饷已。借款已罄。厘税不足。劝捐不应。自交冬令。事益急而饷益枯。始则停工。继则欠饷。臣等与司道将领。外费拊循。内困罗掘。日夜忧焦。其时岁暮天寒。各营将士。枕戈待旦。若非幸蒙  圣恩。得此巨款百余万。聊济目前。粤事殆不堪设想。夫筹饷事体。何一不取之于民。抽收捐集。铢黍皆难。即每年数十万。亦何容易。军饷多一来源。即民闲少一搜括。此则赡军实之与恤民生。尤显然相为表里者也。至何崇光等各疏。大指略同。命意何尝不美。陈义何尝不高。然但论闱姓之当禁。而不考历年之未尝禁。且不思禁省不禁澳之不如不禁。诸臣皆为粤人。而并不考粤事。殆非核实平心之论乎。此举自奉 旨饬议后。臣等即悬牌揭示。禁绝官吏使费。与受同科。责令该商将向来各衙门规费数十万。尽数归公。加入正款。于是正项由三百万加认一百四十万。似已塞尽利孔。周谘博访。官绅士庶。众论攸同。若谓此数百千文武绅民。人人皆为赌匪所役。语语皆怀关说之私。断无此理。若谓商贾受累。奸徒得规。则省澳有何区别。厉禁愈严。索规愈暴。按陈桂士以得规参。所得者省禁澳开之规也。彭玉亦以得规参。所得者省禁澳开之规也。此皆诸臣原奏所言者也。至科獘端。自宜严杜。特是作獘者。在省与在澳同。粤省向有匪徒。名为闱棍。扛姓包枪。招摇射利。历年有之。惟在学政考官明于校阅。监临提调严于关防。自无弊窦。查粤中司文衡者。物议纷纭。适在光绪元年既禁闱姓之后。潘仕钊疏内已详。不待烦言而解。现经臣之洞臣文蔚等严章明示。凡关涉学政考官及各衙门人等。不准投买。责成该商稽察。如投买之人。与得标之人。可疑者。即行举发查究。将所得之彩充公。该商隐匿不举。即封其馆。不准开设。使棍徒无从获利。其弊自绝。臣等学术才具。未免迂拘。若仅恃此为防海之良图。理财之上策。臣等虽陋。尚不至此。然当此安攘交亟之际。而有权宜弭患之方。既已详考博议。利害较然。断不敢饰空论以欺  圣明。务虚名而滋实祸。所有闱姓暂行弛禁一节。现已饬行司局。恪遵十一月二十九日 电旨。妥为办理。以后仍随时体察。如有流弊。即行奏请停止。抑臣等更有进者。此举原属权宜。不得不然。终必须禁绝根株。方为常经至计。以后粤防。自必日求强固。惟有俟我兵力渐强。船足备。先行移檄澳酋。约彼不得梗令庇匪。违者绝其通商。然后省澳一律通禁。护符既馁。令下风行。庶乎坐言起行。确有实际。此则臣等所竭力图之。而寤寐不敢或忘者也。至副将彭玉澳商陈恒何贵等在澳设厂收规各情由。臣之洞臣文蔚另行查明覆奏。再何崇光等摺。系交臣之洞臣文蔚议奏。因此议原系司道具详绅商具禀。经臣玉麟与督臣抚臣公同饬议批准。先于上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会衔电奏。是以此次摺奏。仍会同列衔。合并声明。

 抽收闱姓厂款。粤督英翰曾因此获咎。当时建言诸公。如邓承修何崇光杨颐梁耀枢。皆以粤人。极陈其弊。嗣海疆有事。彭刚直公玉麟奉 命防粤。合疏弛禁。藉收利权。为一时济变之计。此亦榷酤之流极也。故附列焉。

盛康《皇朝经世文续编》卷56

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五十六

 户政二十八厘捐

武进盛康旭人辑

  罢关征议             

冯桂芬

谚云。关无善政。今验之而信。过而不留。散而无纪。主关者不能一一临视之也。即能之。而丈量之不谙。货值之不别。隐匿转换之不可知。虽视犹不视也。于是乎寄耳目于一切之人。自傔从而吏胥而差役而拉纤人等。商吏不相识。其居间人。曰拉纤。千百辈之身家妻子。攒食于一关矣。闻粤海故事。司阍二人。月支薪水各八百两。签押四人半之。余执事及各小口长随以千数有差。此固非他关所有。然浮费之多。莫甚于关。亦可想见。至完税之法。试以所闻浒墅关一端言之。运米百石者。关吏教之报三十石。验过则云实米四十石。应倍罚作八十石。仍少完二十石。若实报百石。所费且不止百石。其獘如此。大抵田赋之数。民之所出者二三。而 国之所入者一。关税之数。民之所出者十。而 国之所入者一。然而州县浮收。往往滋事。而关税则否者。农心齐。商心不齐也。农不可他适。不可徙业。商可他适。可徙业也。农不能增其获以偿赋。商能增其价以偿税也。农之所谓二三者。多加乎一之外。商之所谓十者。不甚加乎一之外也。故关之獘不甚病商。而转以蠹 国。承平既久。生齿益繁。需用益多。通商益广。以理言之。关税宜倍增。乃数十年来。征数日绌。亏空日多。转不及曩时所定户工二部四百六十万之额。通商各口在外。其咎安在。尝阅英国财赋志略。咸丰二年。岁入四千八百余万。内关税一千八百余万。又云。六年岁入七千余万。不言关税若干。一通事云。七千余万中。关税之增最多。夫彼国通商增广。固不止中华。而中华实大宗。彼增而我无增。不惟无增。而且益减。何哉。不实征不实解也。夫彼之能实征实解者。吾见之江海关矣。货物进口。彼鬼役持帐来易我单。即凭单令我役运岸。不闻运单中所无之一物。亦不闻自运一物。亦有奸商漏税。当别论。夫以今日之夷焰。若以吾吏吾商处之。必十漏七八。我亦无如何。而彼不为也。于我关如此。即于彼关可知。往尝谓洋钱重七钱三分。实纹六钱五分。余铅八分。中国行用。辄当银八钱以上。其中国仿造者。虽无铅亦不行。何则。识其为夷制。即可信其有实银六钱五分。若彼杂以铜铅。亦非我所能识别。而彼决不为。是以通行。侯官林文忠公造银饼。初亦便用。未几即质杂。市中析之为零银。银饼遂废。又今夷市。我购彼货。先银后货。彼购我货。先货后银。甚有寄贩名目。与货后。辄扬帆西去。一年为期。赢缩惟彼所命者。要之彼不能信。我断不敢与之交易。而通商之局散矣。

夫子曰。言忠信。虽蛮貊可行。不谓蛮貊能信。我乃为蛮貊所行。可为太息。今观于关务。而益慨然于彼之能信。我之不能信也。夫我之不能信。为隐微深痼之疾。非一朝夕之故。骤欲其洗心革面。断有所不能。莫若举各关而尽撤之。复讥而不征之法。以税额入诸厘捐。以代各关。责成地方官会同绅董治之。厘捐立法尚新。依为蟊蠹者宜少。即亦散而无纪。尚非过而不留。脱有獘窦。有踪迹可寻。有人证可指。比之关征。政彼善于此。特不得多设卡栅。招引关蠹。无关之名。有关之实而已。且厘捐者。市征也。王制市廛而不征。关讥而不征。孟子言文王治岐。关市讥而不征。而周礼有关市之征。是其法必始于殷之衰。文王去之。周公又行之。春秋战国无改。管子霸形篇。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是管子亦尝云之。孟子欲复文王之治以复古。虽以周公之法。而不谓然也。即今制固亦有关征。无市征也。落地税以济关征之穷。非市征。增厘捐而关市并征矣。厘捐之獘。恐将如宋陈遘之经制。钱翁彦国之总制钱。久而不止。择一而废之。又曷可缓哉。

  原捐               

陆心源

捐之说何昉乎。三代以上谓之贡。谓之助。谓之彻。谓之征。又谓之税。三代以下谓之榷。谓之算。谓之括。谓之除陌钱。谓之经总制头子钱。至于 本朝谓之捐。周礼。廛人掌敛其廛布。杜子春注。谓邸店之税。汉之算缗二千。算钱百二十。唐之除陌钱。缗留五十。宋之经总制钱。缗取钱百。今之厘捐是也。唐德宗税间架。今之房捐是也。汉武元狩四年。四民有轺车。船长五丈以上皆有算。今之船捐是也。宋元嘉廿七年。富民家赀满五十万。僧尼满二十万。四分借一。唐德宗时。括富商钱四分借一。今之户捐是也。汉武元光六年。令民得买爵。至千夫者。得先除为吏。今之捐纳是也。盖古者什分取一。而力役则用民。田猎则用民。兵戎则用民。至车马牛桢干刍粮器械。皆民供之而官不与。故无事不能少取。有事亦不必多取。 本朝取民之制。自什一至于三十取一有差。取之已少于古矣。然力役则出雇而民不与。田猎则出帑而民不与。甚至车马牛桢干刍粮器械一切军营需用之具。皆官给之而民不与。故当其无事。民享其利而不觉。逮乎有事。不能不取办于民势也。是故役民之所当应也。不用其力而使之捐。是以财代力也。兵民之所应出也。不驱之战而使之捐。是以财代兵也。盖酌时势。顺人情。收实效。而不可易者也。或者谓捐乃后世之所为。岂可比之三代之法。不知论其名则赋为良法。捐为敝法。论其实。捐固取民。赋亦非助民也。古之王者。岂忍夺民以自便哉。顾不取于民。则国无以立。夫捐亦若是而已矣。如必循儒生之说。而不度时务之宜。则筦盐算舟。乃汉之稗政。今将裁运使而废料关可乎。井田封建。乃古之成法。今将裂土地而夺民田可乎。是速之叛而益之危也。未已也。如谓多取为虐。少取为仁。则汉法三十取一。至文帝而并免之矣。将谓文帝贤于汤武乎。有若之告哀公也。盖彻而已。而晁错则并请免之。将谓晁错贤于有若乎。必不然矣。吾怪夫后之儒者敢于议后王。而怯于求古制。笃于信目论。而疏于考通方。以致议论益高。而时事益棘也。作原捐。

  厘金议               

杨象济

古人税民。十分取一。周官漆园之征。二十而五。论者谓圣人重农而抑末。而学者犹疑此文为刘歆所窜改。汉初取民三十而一。元气最厚。故虽中经武帝凿削。而下犹不匮。享国亦最久长。六朝以降。天下多故。兵革日寻。司农仰屋而筹。于是出名目以取民。抽分间架之说日兴。唐之季年。节度使多以贿得。乃于常赋之外。进羡余钱。五代吴越立国。税及鸡豚。载笔志之以为厉阶。宋南渡后。兵事孔亟。有创收经制钱以济用。其人后殉国难。而史不为之立传。甚矣。言利之人为君子之所绝。而德亦不足以掩眚。伊可畏也。明之季年。天下鼎沸。有辽饷剿饷练饷之目。岁需二千余万。其费皆派之于民。民既匮而国随以亡。饷非不宽也。而人谋之不臧。其何济于国家乎。我 朝开基。赋入一依万历则例。康熙初年。三藩同变。台湾未服。岁用兵数十万。而不闻饷乏。则由   圣人清心寡欲。 宫廷内外。事事撙节。故临大变而宽然能应。不独爱民之仁。亦所以自为计也。自是以来。承平日久。文武恬嬉。版图日辟。费用亦增。故干嘉之际。一遇兴师。而即用开捐之举。   圣人非不知事之非善也。以为科派于穷民。不若筹资于富户。且因其自愿。而又非抑勒之也。而御史袁饶犹力争之以为无益。言虽未行。然事平而即停捐。 朝廷之意亦可见矣。比年粤匪之祸。汉唐以来所未有。糜烂已极。费亦日繁。劝捐不足。不得已而抽厘。广东商货最盛。至专派大员以督之。湖北抽厘之议。创自孙司马谋。因其乡胡廉访大任言于巡抚胡文忠行之有效。军糈以继。而人无怨言。诚以饷归实用。藉兵以卫民。廓清四境。军民交利。一岁厘金之入。倍于额征之钱粮。可谓盛矣。然至咸丰辛酉。东征师发。又增大饷。文忠即忧之。有饷糈不给之檄。其时与西洋通商和约方成。汉皋互市。于是象济以洋税一事。陈之节相。遂尔檄委偕张观察至沪。分归湖北。象济浙人。而为湖北谋者。以廓清东南。须藉上游之兵力。不伤于民。岁益三百万。事成之日。以此间任关事者非端人。用是息影。萍踪旅客。于三楚不为无补也。夫筹国计者。当务其大。楚南厘局。重任乡人。而此间绅士。仅以委员参用。比闻局绅有布疋出境。加厘一分之议。所益几何。遽同加赋。则不知大体之极矣。夫抽厘之举。原 朝廷万不得已之为。文忠定格。但以货票为凭。不复按物而搜索。则于综核之中。仍隐寓宽恤之意。文忠殁而事事废坏。掊克者乃锱铢搜括。因以无裨大计之言。取悦于上。是可鄙也。昔程子为令。不检条例。而自不外于法。民既利。政亦举。宋之名儒。亦有奉行青苗之法。而不致病民者。人能具以国计民生为念。所谓一命之士。苟存心于利物。于人必有所济者。局绅介官民之间。当任事之日。得以稍行其志者。非其时耶。当今粤东所助东征厘金。此饷业已停止。凡任局事者。所当体  圣朝恤民之意也。

  厘卡议              

程鸿诏

军兴以来。饷需甚钜。不有厘金。殆将枵腹。此厘卡所由设也。安徽沿江厘卡。及北岸盐卡。有应撤者。有应留者。师相俯念民瘼。去泰去甚。固早已洞悉之部署之矣。犹复询及刍荛。使习饷事者议之。师相之及此言也。军民之福也。敢贡两言曰。官卡应留。私卡应撤而已。请再申之曰。官卡虽宜留。而其地不当嚣市孔道者。宜撤。亦有其地虽当嚣市孔道。而上下数十里或十数里。业已设卡。办有成效。则宜撤。更有其地虽不当孔道。而上下数十里或十数里。并未设卡。则宜留。又申之曰。私卡必宜撤。而其地必应设卡。则改私归官而留之。议者谓今政严明。岂有私卡。不知饮羊之俗。固已丕变于衣章甫之时。而食角之鼷。未尝不潜于天神地示之侧。以皖南私卡之有。知沿江北岸之未必无也。即果无之。而得明示通谕。令行禁止。则郡邑有司。益檩然稽察而不敢忽。亦应议之一端也。议者又谓厘卡病民。无异加赋。宜尽撤。此则因噎废食。不通之论也。使治事不得其人。虽撤厘卡。病民如故也。果得其人。虽留厘卡。庸何伤。且溯查咸丰七年五月十五日   谕旨。苏常二府二三百里内设立厘卡至数十处之多稽查难遍獘窦百出着将江南厘卡择扼要之地归并数处其余悉皆裁汰使便稽查不许委员侵渔及土棍冒名扰及行商致商人裹足等谕。恭绎   谕旨。亦只令择要归并。免滋流獘。非谓厘卡应尽撤也。复查康熙五十一年。滋生人丁。比奉   恩旨。永不加赋。嗣因丁赋两妨。有一丁而承十数丁或数十丁者。亦有百数丁而仅承供一二丁之赋者。董侍御燧始议地丁之法。雍正元年。   世宗宪皇帝采而行之。而后天下之民。受   恩浩荡。读古书者。几疑古人谈徭役赋敛愁苦流涕之非。是则   列圣深仁厚泽。民久而不识不知。若溯其源。即当此多事之秋。稍行加赋。亦民所不辞。何况厘卡之第以征商哉。夫民有四。农为本。商为末也。故病农之事不可行。行之则本先拨。病商之事尚可行。行之而末不伤。何则。农之利少而有定。商之利博而无定也。利博而无定。则征之非过也。厘卡何致病民遂无异加赋哉。

  请推广捐厘助饷疏咸丰四年三月      

雷以諴

奏为军需紧急。试行商贾捐厘助饷。业有成效。应推广照办以裕军储。仰祈  圣鉴事。窃自粤匪窜扰以来。地已十省。时及四年。各处添兵。即各处需饷。兼之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闲因兵荒而蠲免缓征。 国家经费有常。入少出多。势必日形支绌。而逆匪蔓延。又不知何时平定。有饷无兵。尚可招募。有兵无饷。更难支持。上年夏闲。奏请于里下河设局劝捐。藉练壮勇。保守东路。一经开导。无不输将踊跃。盖绅民身家念重。痛痒相关。故臣之劝捐。视各处较易。然皆不过晓以大义。动其忠爱之良。非别有抑勒把持之术也。特为时已久。精力已竭。诚恐未能源源接济。臣昼夜思维。求其无损于民。有益于饷。并可经久而便民者。则莫如商贾捐厘一法。因里下河百产之区。米多价贱。曾饬委员于附近扬城之仙女庙邵伯宜陵张网沟各镇。略仿前总督林则徐一文愿之法。劝谕米行捐厘助饷。每米一石捐钱五十文。计一升仅捐半文。于民生毫无关碍。而聚之则多。计自去岁九月至今。只此数镇米行。几捐至二万贯。既不扰民。又不累商。数月以来。商民相安。如同无事。古人云。逐末者多则廛以抑之。捐厘之法。亦古人征末之微意。而变通行之。入少则捐少。入多则捐多。均视其买卖所入为断。绝不强民以所难。况名为行铺捐厘。其实仍出自买客。断不因一二文之细。争价值之低昂。所为征于无形而民不觉者也。臣因此法。商民两便。且细水长流。源远不竭。于军需实有裨益。是以现在复将此法推之里下河各州县米行。并各大行铺户一律照捐。大约每百分仅捐一分。甚有不及一分者。令各州县会同委员斟酌妥议。禀明出示起捐。其小铺户及手艺人等。概行蠲免。以示体恤。现在仙女庙各行铺户。均已议妥。业于三月初十日起捐。并将该镇所立章程。刊刻刷印。发交各州县照办。俟里下河各处劝齐起捐后。究竟可以收捐若干。自应随时据实奏闻。如果为数较多。不惟臣营可资守御。并可协济琦善军营之需。夫富家之捐输有尽。而商贾之转运无穷。当此帑项拮据之时。若不设法熟筹。必至束手坐困。而取之无方。又恐于民有碍。故不得不于藉资民力之中。仍寓勤恤民隐之意。轻而易举。绝无苦累。惟里下河特弹丸一隅。乃河臣杨以增劝捐于斯。前漕臣李湘棻劝捐亦于斯。此去彼来。商民几无所适从。其实臣捐厘之处。仅止扬通两属。其余大江南北各府州县。未经劝办者尚多。如果江苏督抚及河臣各就防堵地方。分委廉明公正之员。会同各该府州县。于城市镇集之各大行铺户。照臣所拟捐厘章程。一律劝办。似于江南北军需。可期大有接济。统俟军务告竣。再行停止。臣为筹饷起见。是否有当。伏乞  皇上圣鉴。

  遵议胜保奏劝谕抽厘助饷疏户部

咸丰四年十一月十九日。胜保片奏劝谕商贩抽厘助饷。并录呈雷以諴泰州仙女庙等处抽厘章程。奉  朱批。户部核议速奏单二件并发钦此。钦遵于二十三日由内阁抄出到部。据原奏内称。伏查雷以諴前在泰州仙女庙等处。劝谕商贩抽厘助饷。颇着成效。每月所入捐资数万串不等。阅开载章程。裒多益寡。既非苛歛。经权达变。无病商民。行于用兵之省。可助军饷。推行于各省。更多利益。况商捐商办。弊混难生。利中取厘。无伤于本。虽江南水陆交冲。商贾辐辏。因镇江为贼所踞。道途梗阻。商船绕道而行。泰州仙女庙等处。遂成积聚之区。办理较易。北路坐商多而行商少。然粮米油炭布棉杂货等物。往来商贩。随处皆有。因地制宜。未尝不可仿照而行。由少聚多。其利甚溥。但各省水路马头。往来货物。非地方官及绅董熟悉情形认真办理。断难收效。若不专委之地方各官。及各绅董。恐畏难苟安。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之心。非徒托空言。即巧为推卸。可否请  旨饬下各路统兵大臣。会同本省邻省各督抚督同地方官及公正绅董。仿照雷以諴及泰州公局劝谕章程。悉心筹办。官为督劝。商为经理。不经吏胥之手。自无侵漏之虞。用兵省分。就近随收随解。他省亦暂存藩库。为拨济各路军饷之需。如此权宜筹度。在遭贼蹂躏之地。同仇志切。诚有输诚乐助之心。即安居完善之区。计利取盈。更可得挹彼注兹之力。总期有益于军饷。无病于商民。事在必行。无虞窒碍。实于军务有裨。俟军务完竣。再行体察情形。所有雷以諴并泰州公局劝谕章程。另单恭呈  御览等语。臣等伏查本年闰七月两江总督怡良奏筹拨军饷案内。有百货抽厘之语。当经臣部奏请 饬查。迄今尚未覆奏。兹据胜保奏雷以諴前在泰州仙女庙等处。劝谕商贩。抽厘助饷。颇着成效。请令各路统兵大臣。会同本省邻省各督抚。督同地方官并公正绅董仿照雷以諴章程悉心筹办等因。臣等公同商酌。将雷以諴抽厘条款。逐加核算。不过百分取一。当此军需支绌之时。积少成多。未始非补助之一法。惟雷以諴在泰州仙女庙二处。劝谕抽厘。系属水陆交冲。商贾辐辏。办理或易为力。北路坐商多而行商少。市镇有大小之别。货物有多寡之殊。如果办理得宜。原属众擎易举。设或措施不当。即为众怨所归。胜保但虑地方官畏难苟安。巧为推卸。臣等转虑藉端滋扰。从而取盈。应请 饬下各省督抚。专委道府大员督同州县。拣派公正绅董。各就地方情形。妥为筹度。既须有裨于 国用。尤当体察夫舆情。如蒙  俞允。即由臣部将雷以諴抽厘章程缮发各省督抚查照办理。至各路统兵大臣。于地方绅董。本非联属。且身在行间。志图灭贼。自有当务之急。又非雷以諴实任藩司帮办军务可比。所有用军省分酌量抽厘之处。应由各该督抚筹议具奏。毋庸会同统兵大臣。所收钱文。悉数解充兵饷。亦不准地方官擅自挪移。启影射侵渔之弊。所有遵  旨核议缘由。理合缮摺具奏。

  遵议胜保奏请各省普律抽厘疏户部

胜保奏请各省普律抽厘一摺。咸丰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奉  朱批户部速议具奏钦此。钦遵到部。据原奏内称。方今天下大局。不患贼之难平。而患饷之不继。先是江楚督抚臣奏请捐厘。当初原属试行。现经办理有年。已着成效。各该省一切军需。未必不赖以补苴。臣以为一隅小试。不过补救于目前。一律举行。始普美利于天下。查抽厘之法。计货物之多寡。以定所抽数目。即本诸周礼市廛之微意。而与时增损之。岂可行于残破之区。转不可行于完善之地。现南省所用之兵。皆自北省征调而来。如直隶山东陕西甘肃。即以本省所抽之厘。供本省征兵之用。亦属大有裨益。现在中外臣工筹议生财之法。亦已无微不至。即经臣思维再四。筹及他端。非迹涉更张。即缓不济急。即如地丁一款。自京饷以及他项。各有常经。不能专顾军务。捐输一款。行之既久。罗掘将空。且被贼省分。地丁关税盐课正项。业已虚悬。只靠捐输以补不足。亦非救时长策。况捐纳出于绅富。罄一家之力。益于上者无多。损于下者不少。抽厘出自各商。合众人之资。散而出者有限。萃而入者无穷。事简效速。无过于此。臣克复三河尖后。为日无几。各商贾已陆续来归。情殷报。呈请前往抽厘。臣因皖省抚臣无暇兼顾。札饬庐凤道解送详细章程。以便遴委妥员会同本地绅士料理。如果集有成数。于豫军不无小补。因思河南之周家口赊旗店清化镇。山西之平阳汾州蒲州。甘肃之甘州凉州秦州甯夏。皆商贾辐辏之区。推之四川陕西直隶山东。亦皆饶沃。如果实力奉行。计一处每年所得已不下一二十万串。合数省计之。每年自不下数百万串。专留此项接济各路军营。再有不足。始行动用地丁。历久之后。帑项自渐充足。至于云贵两广现有军务。若相度情形酌量办理。亦可接济本地军需。相应请  旨饬下直隶山东山西四川陕西甘肃云贵两广各督抚。照楚省章程概行办理。但恐经理不能得人。徒饱私橐。无裨正供。务须慎选廉明之吏。认真核办。并严定赏罚条例。果有成效。即予优奖。倘查有侵渔情弊。亦即加等惩处。俾各员有所劝惩。自必力求成效。不出半年。各路军营。饷项无虞缺乏。荡平必可指日等语。臣等伏查军兴以来。饷需浩繁。部拨之银。已及六千五百余万。大都出自地丁钱粮盐关税课。至抽厘之议。创之前任两江总督怡良及前任江苏藩司雷以諴。按货抽收。非如丁粮税课。确有成数可稽。只缘各路军营饷需不继。经该地方大吏权宜酌办。聊藉补苴。臣等公同商酌。现在用兵各省。或因部拨饷银一时未能接济。为此万不得已之计。暂济目前。亦属补苴之一法。除江楚抽收动用确数。应令该督抚确查报部。此外用兵各省。能否照办。应请 旨饬下各该督抚体察情形。慎选廉明之吏。于水陆交冲地方。妥筹酌办。如能试行。即严定赏罚条例。办有成效者。给予优奖。倘或激生事端。及查有侵渔等弊。即将承办之员。据实参奏。加等治罪。仍责成各该督抚。将抽收动用确数。按季报部。以凭查核。总期 国计民生。两无妨碍。是为至要。至胜保所称三河尖商贾呈请抽厘。已饬庐凤道解送详细章程。以便遴员料理之处。并请 饬下安徽巡抚体察该处情形。遴选廉谨委员。会同该处绅士妥为料理。不准假手胥吏。致滋弊端。其抽收钱文。如何能归实用。不致漫无稽考。并令该抚及现办抽厘各省督抚。详议章程。奏明办理。所有遵议缘由。是否有当。理合缮摺具奏。伏乞  皇上圣鉴。训示遵行。

  遵议整顿厘捐章程疏同治元年 户部

奏为遵 旨妥议具奏事。御史陈廷经奏停捐厘而舒民力一摺。咸丰十一年十月十五日。议政王军机大臣奉  旨。户部妥议具奏钦此。又大理寺少卿潘祖荫奏裁汰小捐整顿大捐一摺。十月十九日。奉  上谕。潘祖荫奏请整顿厘捐等语着户部妥议具奏钦此。均由军机处交出到部。臣等伏查该御史所奏各省设立捐局。而不肖州县。通同本地绅衿。藉办公之名。以为肥己之计。往往殷实之家。可多捐者。或交通贿赂。竟可少捐。其力不能捐者。反多方勒偪。缘一县之内。上户至少。中下户最多。地方官惟将上户巨款报解。而中下户所捐者。分之见少。合之见多。一概并入私囊。无从查考等语。臣等查军兴以来。需用浩繁。地丁税课。不足供支。不得不变通办理。自倡办劝捐以来。各省州县。劝捐出力者固多。图饱私囊者亦在所不免。应令各省督抚通查各州县。如有该御史所指前项情獘。即行指名严参以肃吏治。至奏称抽厘之局。宜于商贾云集之地。设局施行。不宜扰及各县小镇。近闻各省厘局。但有抽厘之名。实则抽分抽钱。有加无已。凡水陆通衢。以及乡村小径。皆设立奉宪抽厘旗号。所有行商坐贾。于发货之地抽之。卖货之地又抽之。以货易钱之时以钱换银之时又抽之。资本微末之店铺。肩挑步担之生涯。或行人之携带盘川。女眷之随身包裹。无不留难搜括。其獘不可胜言。一局之中。支应去其大半。侵渔去其大半。不利于民。无益于国。请酌改章程。力除獘窦。并据潘祖荫奏。抽厘者。所以济正课之不足。期于益上而仍无损于下。今则一捐局设就。地方官绅。百计谋干。曰某货可抽厘若干。某铺可抽厘若干。多立名目。济其营私。利之所存。网罗殆尽。甚至茶坊饼肆。各有例规。暮夜追呼。急于正课。豪奴猾吏。朋比为奸。劣官恶衿。朘削靡已。十分之中。耗于隶仆者三。耗于官绅者三。此四分中。又去其正费若干。杂费若干。 国家所得几何。当此府库支绌之时。诚不能概行停止。然莫如汰除小捐。整顿大捐等语。臣等查咸丰四年。议覆胜保等奏普律抽厘章程。通行各省。一律试办。又洋药抽厘。经臣部会议洋药纳税。除水陆各关口均分别输课外。凡各省现办铺行抽捐。准令与货物一律抽厘。又本年二月议覆薛焕上海厘税案内。遵  旨严定厘捐。稽核章程八条内。如厘捐总局分局。宜立限详报以严考核。各省厘捐。宜厘定科则以杜獘混。抽收市镇坐贾厘税。宜严禁虚报。卡局抽收行商厘税。宜严定偷漏。华商隐匿海口及各卡厘税。宜严行惩罚。卡局各员侵冒厘税。宜严参计赃治罪。各省历年抽收厘捐。宜截数勒限奏报以严稽核。洋药盐斤两项厘捐。不准与货物牵混以杜轇轕。等因。奏准通行咨省存案。是各省抽收厘捐奏定章程。实已至严且密。各省大吏果能实力奉行。整躬率属。严密稽查。庶委员绅士。皆能洁己奉公。商民无扰累之虞。 朝廷收输将之益。若如该御史等所奏。种种侵渔。尚复成何事体。亦应令各直省督抚等明查暗访。傥有隐匿侵欺等獘。即行从严参办。

至亩捐一项。前据江南河道总督庚长奏称按亩收捐。请给奖叙。经臣部奏駮。亩捐一项由各户摊捐。绅富经理其事。其中苛派抑勒之獘不可胜言。所请亩捐给奖之处。应毋庸议。又据山西巡抚奏请该省罂粟按亩抽厘。经臣部查各省地亩。业已升科纳粮。毋得按亩抽收。以杜胥役讹索等因。均经奉  旨允准在案。兹据该御史以田赋之外。有亩捐大不利于民。请饬各省督抚酌改章程一节。查民间既完正赋。又派亩捐。当此民力雕敝之时。其何以堪。所有此项亩捐。亟宜严行禁止。如有私自设局征收者。即照私加钱粮之律治罪。又据该御史奏称。东南数省。抽厘已久。但须设法变通。去其太甚。至北五省密迩京师。民心尤宜固结。民力尤宜展舒。应请概行停止一节。查西北各省。均已举行抽厘。藉充军饷。若遽行停止。恐兵饷有不继之虞。应俟军务稍平。由该督抚察看情形。再行停止。又据潘祖荫奏称。丝茶烟酒盐木绸缎洋货八项。为最钜。请饬各督抚就所出所聚之多寡。设立捐局。严定章程。其他一切零星小捐。概从汰禁等语。查茶叶抽收落地税。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系产茶之区。臣部已于议覆广东巡抚摺内声明。应令各该抚详细查明奏报到日。再行核办。其盐斤抽厘。湖南湖北四川淮南等处。均已由臣部先后奏定章程。办有成效。至烟酒绸缎丝木洋货等项。向系汇入百货征收。毋庸另议更张。以防滋扰。至各省抽厘。本系不得已之举。近闻不肖官绅。据为利薮。厘捐之外。又有指捐亩捐树捐房捐等项名目。胥吏追呼。急于正课。生民朘削。日甚一日。富者化而为贫。贫者铤而走险。竭百姓之脂膏。供官绅之耗费。无裨 国课。徒饱私囊。当此积獘已深。逆氛未靖。若不力加整顿。何以固结民心。伏查本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奉  上谕。致仕大学士祁寯藻奏沥陈末见一摺厘捐之设虽为兵饷起见穷民受累实深且恐猾吏奸胥藉端抑勒侵吞舞獘除各省奏明通衢要口设立厘卡其偏僻地面小商零贩经过之所从前设有厘局者概行裁撤并着各该督抚查明分别应留应撤各厘局咨报户部以杜扰民而严稽核等因钦此。仰见我  皇上轸念民生之至意。惟各省抽厘章程数目。迄今尚未报齐。应请  旨饬下各省督抚各路统兵大臣。除厘捐之外。其指捐亩捐树捐房捐等项名目。一概禁止。查有不肖官绅通同舞獘。即行指名严参。以培元气而舒民力。并遵照现奉  谕旨。及臣部前次奏定八条捐厘章程。悉心参酌。体察各路情形。于商贾云集之区。设卡抽厘共若干处。每处抽厘若干。迅速妥议章程。按月造册报部。以防流獘而凭办理。其乡村小镇。贫民下户。及肩挑贸易。小本营生。概不准其抽厘。以免扰累。总期推行尽善。上裨 国课。下便民情。是为至要。所有遵  旨妥议缘由。恭摺具奏。伏乞  皇上圣鉴。

  论粤省军务厘务疏同治二年     

王拯

窃维两粤为肇乱之区。安危与共。粤西地本苦瘠。非东省富强可比。独民气较朴。故其乱之起。多由东省莠民越境滋扰。而其乱之息。亦惟东省相为援济。不得独力自完。溯自咸丰三四年间。逆匪洪秀全度岭后。粤之盗贼起。数年之间。逐渐扫除。西省柳庆浔梧列郡克复。多赖湘军越剿之功。而东省亦能相协助。东省则自省城数被贼攻。西北江匪纵横。皆本省兵勇自为戡定。即饷需军食。亦未需之外省。诚以该省地力人力。本皆可用。乃自叶名琛攘民之力以为己功。靳惜保举。大失众心。旋复酿成夷祸。粤民始不复为所用。变起非常。粤西则劳崇光升任后。蒋益澧既移师援浙。刘长佑复洊督畿疆。各属股匪多所未平。如南太泗镇离省较远地方。久不知有天日。正不独浔梧等属之岑溪容县。数载尚为贼踞。及贵县黄三巨股未除也。东省信宜踞匪陈金缸。尤为巨憝。近于高属毒痡几遍。其与岑容地本毗连。贼相为一气。积年滋蔓。久益难图。方今时势。岂可复令粤匪再有大股草窃。养成羽翼。及横逆四出之为患乎。而以臣近日所闻。则又有隐忧者。东南大局。曾国藩等大军与贼久持。左宗棠李鸿章浙沪之师。各有进取。江浙机势。大为可乘。独以曾国藩所部十万之众。当贼渡江且与捻苗丑勾连数十万寇。军务正当万紧。江楚糈台。日久供支。殊形竭。势不能不借筹于粤省膏腴之地完善之区。当劳崇光初任粤东。省城方为夷人所据。绅民官吏。逃徙一空。该督入穴取子。孤诣苦心。深惜地方凋瘵情形。故于曾国藩欲筹大饷于粤中。殊不谓然。即骆秉章老成谋虑。亦以粤之海口利源既减。鹾务又疲。斯时民力未可重加掊克为言。然当京饷及各省协饷。环而相向。未尝不思竭力办理。顾求效甚亟。而相时未纾。不得不思通变之术。故闻劳崇光举办厘金。率皆责令绅商包充头人。预为垫缴厘税若干。利之所在。蠹即缘之。在该督之意。以为欲得巨款于目下。即何能免奸獘于意中。或者生息休养。数年之间。民生既遂。 国计亦纾。自可优游以求万善。不知燃眉之急。原不可待。剜肉之计。又何可常。故劳崇光所办。揣该督设久于其位。犹必当思所改图也。论者咸谓粤东富强。就使贫落。犹宜过于湖南十倍。湖南征兵转饷。数年来支持东南数省。所恃独有厘金。视广东所得。岁加一倍有奇。即上海华夷并集。贸易为盛。要之一县地耳。彼其所得。视广东至数倍。夫以广东利源之广。其最大者曰盐。曰茶。曰沙坦。曰海船。独有山海百物之聚。而不能得推行尽利之方也。臣固有以知其人事有未周。地力有未尽也。自古用兵日久困乏。未有不资于榷算之一途者。近年各省。惟两湖办之特着成效。如前抚臣胡林翼等。大率取唐刘晏杂用士流之法而变通之。良以经理要期其有法。权衡首在于得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人才善恶邪正。每相引而愈出。独计两湖兴办。皆在所属军务日臻平靖之日。盖欲兴利。必先除害。此又凡为事理所宜然也。

臣闻粤省厘务。自劳崇光去任后。名为一切悉易新章。实则举仍其旧。并有所办反不如前。而征收之数亦为减少者。当兹京饷协饷。督责频仍。运解未尝大旺。而本省军储。已将绌乏。西邻援济。更不能兼顾。浔郡楚军。欠饷累累。莫能一鼓其气。即该省向来自筹助之盐厘。亦以该商籍隶东省。百计求允督臣议减。粤东地有贪泉。人多驵侩。闻有各行厘金。每年可得巨万者。辄以多金贿通求免。后来之人。遂莫能发其覆。大抵粤厘如果得人。办理有法。无难岁逾百万。比劳崇光所入倍蓰。而且安然无事。反是则朘削所获犹未足以裕饷于军国。操切所至已大足以积怨于民品石。彼官污吏墨既不能服其心。智浅才庸又不能善其术。舆薪弗见而察及秋毫。有无怪其然者。近日乃有厘务委员。或为众所殴伤。或为民间枷号。毁局罢市。诸骇听闻。虽民情之顽犷。而官方恶劣。亦可想而知矣。粤俗强悍。近年犯上作乱。更若故常。此等情形。即其地方现尚安静。已有不堪设想者。又况高浔两省官军。与贼接仗。比又各有挫衄损失。高贼则波及于阳春等属。浔贼则分屯于郁林境地。广海寨又为客民所据。雄介岭海之间。跨连广肇两属数县。形势险奥。两粤之人。皆为殷忧。夫以积年久乱之地方。有负嵎圜视之贼。适当一切利孔百方搜剔之时。臣愚窃恐利未十而害已百。万一两粤之乱。即复有糜烂如咸丰三四年间者。更不知何所措其手足。岂惟厘金之不能办已耶。臣闻保邦制治。惟在用人。非粤厘之不可办也。以兹时势。欲厘务之大兴。必军务之先振。欲得厘务军务办理之法。要不外乎得人以理之而已。现在高州军务。闻以卓兴方耀两军积不相能。致贼益肆。提督崑寿前往督办。自宜事权统一。以速蒇事。崑寿在粤。前于道光年间。以督标中军随前督臣徐广缙亲赴夷船。颇着风概。为粤人所称颂。闻其人甚正派。办事和平。第于军务未大有所自树。浔州黄逆党众巢坚广西藩司刘坤一接统蒋益澧刘长佑之军。声威远逊。抚臣近委道员蒋泽春专办客匪。以分其任。顾浔军之不振。尤苦于饷糈之不给。从来西省剿贼。未有不赖东省佽助。而今之浔匪。又必待高州巨股剿办有绪。方能合力逐渐扫除。其势然也。以臣所知。现有广东道员唐启荫。品学萃励。胆识俱优。本藉广西。前随蒋益澧收复柳庆。战功卓着。练习戎机。去年复为刘长佑檄调所练团勇克复阳朔县城。随带赴东。奏留该省。自刘长佑来直。该员遂不复为当事所知。亦不自营求媒衒。如蒙  天恩俯加录用。责令会同崑寿督办高州军务。当有裨益。惟崑寿随带各员。文则道府。武则副参。与该员势分相陵。若非稍假事权。亦不足以资整饬而责成功。又两淮运使郭嵩焘。学具本原。通达治体。缜密廉干。有猷有为。本与曾国藩等同举义师。勤劳备至。而于湘中所办厘务章程。知之最悉。大半皆出其所商定。淮纲虽亦要务。而以粤厘相提并论。轻重缓急。所系攸殊。臣思粤厘必欲办理有法。非得如郭嵩焘者前往。恐不足以收成效而泯祸端。又浙江盐运使朱孙诒。自道光年间即任湖南湘乡知县。操履清严。治理有效。讲求团练乡兵之法。于湘中人才。尤多成就。该员屡列荐章。臣虽未亲炙其人。访求可据。方今时局艰危。破格用人之际。边方筦钥。尤贵得宜。又非寻常浅薄所能胜寄。若朱孙诒老成宿望。傥荷  圣朝量加擢用。当必能任一方之重。而纾当局之忧者也。臣籍隶偏隅。从事 禁密。于当时之务。及粤省情形。见闻稍悉。私忧过计。有不禁其言之缕者。并妄为论举。以备采择。期于时事有裨。臣不胜激切屏营之至。谨供摺具陈。伏乞  圣鉴。

  湖南厘金办有成效请仍照旧章疏 

湖南巡抚毛鸿宾

窃臣接准户部咨开。奉  上谕。厘捐之设虽为兵饷起见穷民受累实深且恐猾吏奸胥藉端抑勒侵吞舞獘除各省奏明通衢要口设立厘卡其偏僻地面小商零贩经过之所从前设有厘局者概行裁撤并着各该督抚查明分别应留应撤各厘局咨报户部以杜扰民而严稽核等因钦此。又奉  上谕。各直省劝捐抽厘藉充军饷经明谕告诫严禁扰累至再至三惟地方大吏派员经理往往不得其人凡有顶戴虚衔皆可充任良莠既属不齐增减无从深考以致营私蕴利流獘滋多实堪痛恨嗣后各该督抚于捐厘委员概行裁撤统归地方官经理并按月申报厘捐各款实数由该管督抚按照例限报部其通都大道捐厘事繁州县未能肆应即着派令该管地方道府等官分头办理毋得以不肖委员充数至抽厘之法并各督抚按照部定章程简明条款分晰开载榜示通衢俾商民一望而知不致使猾吏奸胥从中舞獘等因钦此。遵查湖南办理厘捐。创始之初。经前抚臣骆秉章参稽舆论。体察情形。仿唐臣刘晏引用士流之法。不归衙署。不假手吏胥。力除关卡陋习。湖南地方瘠苦。本非富商大贾辐辏之区。是以历来并未设立货关。与湖北江西等省地大物博者。情形迥异。而综计每岁所入。虽衰旺不同。大约总在百万内外。频年保境援邻。支持危局。深资其力。良由用人立法。权衡悉当。收解胥归核实。商民久相信从。用能有裨饷需。无伤政体。前湖北抚臣胡林翼创办北省厘捐。一皆仿照湖南成法。臣十一年履任之后。留心查访。其中节目。或尚须随时变通。而大纲实为尽善。今若裁撤分卡。专归地方官经理。则窒碍滋多。獘端愈甚。谨为  皇上一一陈之。湖南办厘之始。原止就长沙湘潭常德益阳买卖较大之处。设局试办。迨后各客商遂有改向未经办厘地方贸易者。商民纷纷禀请一律抽收。以昭公允而杜趋避。于是始于沿河各口岸。次第添设。其乡村小市。不通舟楫者。则至今未尝举行也。又湖南号称泽国。洞庭以南。港汊纷歧。设卡处所。无从控扼总要。势不能不设分卡。春夏水涨之际。总分各卡复多未能扼要。势又不能不设稽查卡。分卡为商船终岁往来之地。稽查卡则随水势之涨落为撤留。此皆择其必不可少者。始行举办。仍随时察看情形。如无裨补。即便停撤。凡过卡货物。核算清楚。收明厘金。立即填票放行。毫无阻滞。在此卡业经完厘之货。经过彼卡。查验货票相符。并不重抽。计湖南通省卡局。不过数十处。相安已久。商民俱无异言。傥一律议撤。则坐贾或从而迁移。行商必因之绕越。不独总局总卡恐成虚设。而厘金之有无不同。即物价之重轻互异。奸巧者每网利以自私。良懦者或向隅而受累。是有损于军饷。并无益于商民。此湖南厘金分卡碍难裁撤之实在情形也。

厘金一项。取什一于商贾。款目繁多。事务冗杂。过客之去来无定。抽收之多寡难权。非若地丁钱粮垂为定额。官有册籍可稽。民有旧章可守也。湖南办厘章程官绅并用。凡收支稽查。以及书写算货等事。皆于生童中选派。由督办官绅逐日考核。所收数目。按月榜示通衢。有目共睹。不独商民俱能见信。即前年洋商因茶税一项。赴岳州卡局。亦称湖南办事之有条理。既已成效可睹矣。今将委员委绅概行裁撤。而惟责成地方官办理。比而较之。其獘有四。委员委绅。专办厘务。又有帮办绅士。分任其劳。精神一则照料易周。耳目多则箝制更密。但属中材。便可胜任。地方官苟留心民社。则一邑之公事。已觉日不暇给。虽长材肆应。亦难以余力及于厘金。由是吏胥伺闲以营私。奸商通同而舞獘。收数必立形其绌。军饷将何所取资。其獘一。各卡局每日经过商旅。不下数十百人。委员委绅。常川在局。收钱算货。无不躬亲督办。随到随行。偶有争执。亦可立时了结。无所拖累。地方官深居衙署。若任听客商出入。体制未免太亵。且一县之中。市镇不止一处。相距县署。远者或一二百里。近亦不下数十里。万难日日亲历。其势不能不假手于丁胥。上下之情不通。斯苛索留难。扰累无从而究诘。亏挪侵蚀。丁胥相倚以为奸。既恐饱私橐而损公家。尤虑拂商情而滋事故。其獘二。设卡处所。皆有地方官管辖。委员委绅。无权势之可藉。收支帐目。人人可以繙阅。稍有积獘。不独地方官得而纠察之。即地方之绅士商民。亦得而举发之。傥归地方官经理。则银钱应入县库。簿帐应存署中。一切收支细数。外人莫能尽知。知之亦莫敢置议。在自爱者固不至任情挥霍。然难保不因公移挪。傥遇任满卸事。列抵流交。势所必有。案牍因之轇轕。款项必至虚悬。其獘三。抽捐厘金。事非得已。当此军饷支绌。故不能不设法补苴。将来大局肃清。即不可不随时停止。委员委绅。由省局札派以往。帮办绅士。亦多从异地遴选而来。收发之权自上操之。欲行即行。欲止即止。无牢不可破之患也。一授权于地方官。则吏胥据为利薮。目前已无实济。日后且成陋规。即至军务完竣。札饬裁撤。而阳奉阴违。把持盘结。势必不免。以 朝廷权宜之创举。供吏胥久远之私图。其獘四。兼是四獘。又有二难。委员委绅。奉委办厘。所办之事未善。即可因事撤之。地方官总理一邑所司不仅厘金。有廉静之吏与民相安。而于厘金时形废弛者。有明干之吏办公无误。而于厘金未暇兼顾者。未便执办厘之能否为殿最。斯厘金仍无责成。则考察功过之难也。道府所辖地方。远者或千余里。其本任有表率之责。职位又较尊崇。因办厘而旷误职守。既恐莫肃官常。因办厘而侪伍商民。更觉有乖治体。且道途往返。州县之供亿徒繁。草率稽查。局务之秉承终隔。则道府分办之难也。夫钱粮定有科则。犹相率勒折浮收。豁免刊贴誊黄。犹时或私征入己。而谓地方官经理厘金。即可獘绝风清。此势之所必不能者也。

臣固不敢信委员委绅之皆贤。亦不敢疑地方官之皆不肖。独以为天下无无獘之法。惟贵有守法之人。得其人。则归委员可也。归地方官亦可也。不得其人。则委员有獘。地方官亦有獘。而地方官之獘更甚于委员。语云。两害相形。则取其轻。两利相形。则取其重。此湖南厘金碍难归地方官经理之实在情形也。臣查湖南从前防剿窜贼。分援四邻。支用之浩繁。筹饷之竭蹶。久在  圣明洞鉴之中。臣受事以来。李秀成狙伺于江西。姜映芳张高友等鸱张于黔粤。而石达开大股。又复狼奔豕突。窜扰边陲。转饷征兵。几有岌岌不支之势。犹幸厘金按月收解。得以均匀散放。藉免饥溃而策成功。兼之各营兵勇行资。以及军火器械。应接不暇。实为东南诸路一总粮台。亦全赖厘金支此危局。况两粤黔鄂江皖数省。皆与湖南唇齿相依。当此军务吃紧之时。曷敢不竭力维持。为先事预防之计。湖南民气刚强。筹兵较易。筹饷则万分艰难。近因邻氛四偪。商贾裹足。厘金已日形减色。若再更改旧章。设有窒碍。则诸务皆将束手。合无仰恳  天恩。俯念湖南厘金办有成效。准仍照旧经理。毋庸另议更张。实于大局有济。抑臣更有陈者。军兴十余年。东南财赋之区。概遭蹂躏。开源节流。两穷于术。既不能撤兵以纵贼。即不得不筹饷以养兵。筹饷之法。以抽捐厘金为最善。抽捐之法。用地方官不如用委员。用委员不如用绅士。盖情形洞悉。则处置自能合宜。耳目较亲。则利病易于上达。他省之光景。臣不得知。第就湖南而论。自咸丰五六年。先后设立厘金盐茶局助饷。积成巨款。而农安于野。士安于家。商贾亦相与安于市。百物价值。初未腾贵。民闲无所谓病也。今议者动称抽厘为獘政。果使别有生财之道。夫孰居聚敛之名。但为局外之空谈。未究局中之情事。则圣门耻于言利。凡人皆若可疑。欲举一以概其余。将因噎而竟废食。臣窃观天下大势。不患弱而惟患贫。抽捐厘金。实现时必不可已之举。祗须责成各督抚。慎于用人。务期 国计民生。两无妨碍。用人既当。立法自平。匪特补救时艰。亦免留贻后患。否则防獘以法。獘即缘法而起。法愈繁。獘愈巧。转得恃法以事其弥缝。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矣。历观古今得失之源。得人者兴。恃法者敝。凡事皆然。而厘金特其一端。此又臣度势审时。管见所及。伏冀  圣慈之垂者也。臣于各属办厘官绅。认真访察。尚无不肖之徒。滥竽充任。傥查有营私情獘。即当据实参办。断不稍事姑容。至各属捐输。亦系官绅并委。与办理厘金。大略相同。并请概照旧章。免归地方官经理。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谨恭摺附驿具奏。伏乞  圣鉴。

  详陈厘捐源流利獘疏同治三年   

广东巡抚郭嵩焘

奏为各省抽厘济饷。历着成效。谨就管见所及。备溯源流。熟筹利獘。详细胪陈。仰祈  圣鉴事。窃惟 国家承平日久。营兵废弛已极。广西贼初起。调集山陕滇黔边兵。谓必优于腹地。均因日久无功。以次撤归。嗣后各省筹办防剿。专务募勇。而营兵亦时就地拨调。始终不能一得其力。自古行军。皆由调发。近时则一出于召募。此用兵之一变局也。军务初起。 朝廷颁发帑金。动辄数百万。或由户部运解。或由邻省协拨。军营安坐以待支放。师久而财日匮。东南各省。蹂躏无遗。户部之解款。邻省之协饷。力皆不能自顾。偶一办理防堵。捕剿土匪。左支右绌。无可为计。其势又不能坐听其决裂。故虽艰窘如广西贵州。亦须经营筹画。自求生理。而湖南经理得宜。则竟以一省之力。支柱数省。此又筹饷之一变局也。用兵既久。筹饷之难倍于筹兵。饷裕则兵强。饷匮则虽有兵而不能恃以御侮。总计十余年以来。筹饷之方。名目繁多。其大要不过二端。曰捐输曰厘金而已。捐输起自汉卜式。出私财佐军。流极于宋明之季。而有搜括之令。 国家开捐纳之例。导之以仕进。取之有节。劝之有方。巨富厚资。立致荣显。中下之户。亦乐有以自效为法优矣。而数行之。则民怨官烦而法亦敝。故捐输可以救一时之急。而不可为经久之规。厘金之制。盖缘始周官之廛布絘布。以杜子春注意推之。廛布者。当如今之坐厘。絘布者。当如今之行厘。而自周以前。商贾之征。数倍于农民。后世水陆钞关。额设极少。税课亦极轻。此非徒以恤商也。王者节宣天地之宜。田赋所入。以之制国用而有余。商贾聚散无恒居。盈虚无定势。官吏易缘为奸。故常弛其征以便民。军兴用繁。则百税并举。邃古以来。国用之需。无不取给于百姓。宋王安石窃周官之意。以扰承平无事之民。君子所深恶。至于艰难筹饷。而一切苟且之政行。其势自迫于不容已。四民中惟农商二者为有常业。不取之商。即取之农。农民务本而生计微。商民逐末而利源厚。轻重之宜。亦易知也。今之厘金。与汉之算缗。唐之除官钱。宋之经制头子钱。名异而实同。汉唐之世。所谓算缗诸法者。皆取之商贾之本钱。故又有告缗手实诸法。以穷其根柢。其余百货。更加以税。史册所纪。令烦法密。所以佑民财者甚至。然而汉唐宋取之民者多。而为利反少。今取之民者约。而为利反多者。何也。汉唐之制。为定法以督之州县。督之州县。则吏胥之搏噬益繁。而终无实际。为定法。则商贾之丰俭。或相倍蓰。或相千万。而不能不着为课额。以派之州县。通都巨镇。可以倍征者。而或徒饱私橐。山城僻壤。并无贸易者。而亦一例取盈。又或于正供之外。科以杂差。故为扰也。今之厘金。惟不限以科则。不拘以程式。一依唐臣刘晏之法。引用士人。因地制宜。犹得任人不任法之意。臣等请历言之。

所谓不限以科则者何也。譬如上海厘金抽收之法。异于江北。安徽异于江西。湖北异于湖南。货行之通滞。商情之顺逆。惟其所便。而不以相强。上海厘金。抽收最重。以次推及广东。不逮十分之一。不能比而同也。甚至一省之货。此轻而彼重。一厂之设。此疏而彼密。惟无科则。而后事事乃稍可以核实。可以便民。所谓不拘以程式者何也。凡商船经过之通津。有卡厂行厘。货物囤积之巨镇。有门市坐厘。其大较也。间有支津汊港。绕越偷漏。则又添设分卡。小镇毘连大镇。或至居奇。则又添设分局。皆随时酌量办理。一省扼要之区。不过三四处。办法亦因而加密。其余则稍宽其法。设局多者。不过一二十处。或通数府县无一卡局。或小镇举办。而大镇反未及举办。推而至于各省。或办或不办。或办之有效。或竟无效。一听督抚之自为经理。均无一定之程式。强之以必行。是以用兵十五年。被扰亦十余省。其势岌岌不可终日。而募民以为兵。因地以筹饷。士安于家。农安于野。商贾亦相与安于市。督抚大吏委任一二员绅举之而裕如。自汉以来。理财之稗政。未有优于今日之厘金者也。今言者或曰。病商。不知周秦之世。天下大利归于商贾。汉兴而力加之困辱。诚恶其专利也。历周至明。士大夫无屑为商贾者。故虐取之而无所惜。 本朝稍加以宽典。士大夫多出于其途。商贾之利厚而权亦重。财雄而势亦豪。厘捐所取。于其岁入之赢余者。仅百分中之一二。以今制准之汉唐宋明以前。其轻重多寡之数。必有能辨之者。又况完善省分。每以保护商贾为言。其筹办厘金者。大率在于兵燹之后。盗贼出没之乡。即如湖北之汉口。湖南之湘潭。其间着名巨贾。半皆籍隶川陕。使厘金稍有病于商。亦岂能强其间关跋涉。转侧兵戈之地。而自投完纳。毫无避就乎。是言病商者。既未考古。又未知今。徒为商贾争锱铢之利。以代护其私。亦已惑矣。或又有以扰民为虑者。查厘金按货计捐。丝毫皆出之平民。人所知也。然富民日费钱数千。以厘计之。当捐钱数十。中人之家。日费钱数百。捐钱数枚而已。按户责捐。是为口税。为户税。唐宋之制。所以为扰也。准之日用之需。则固可敛缩节省。以求相济。而不见为累。百姓难与图始。创法之初。动多阻挠。其或至滋事者。则又无艺之顽民。乘风狡逞。意图劫掠。商贾不任受也。捕治一二人。而已帖然相安。臣鸿宾抚湘数载。通省中从无抗捐违厘捐之案。有之。则石门之蠹役。宜章之散勇也。亦足见商情民俗之利病从违矣。且一意营私。以龙断为得计者。商人之同情。一端偶逞。以顽抗为能事者。奸民之恒态。若因一二抗厘之案。遂据以为扰民。则闹漕抗粮。江浙成为积习。拒捕殴官。闽广视若固然。苟求民情之顺悦。不顾政体之凌夷。将并钱粮而不征。舍盗贼而不治乎。势固不能也。或又有以中饱之獘为言者。窃念天下事无一不坏于中饱。而惟厘金之中饱为犹轻。盖凡中饱者。必一切惟所侵渔。厘捐以数人而理一厂。以数厂而治一事。总局司其出纳。藩司核其成数。上而督抚制之。下而州县制之。众注之耳目。皆得指其是非。纳厘之商民。亦不甘听其含混。纵云中饱。盖亦无几。

自古有治人无治法。苟得其人。虽稗政亦无所扰。苟非其人。则缓征蠲赈。及一切保甲社仓之美政。皆足以滋獘端。督抚切己之经营。自愈于旁观之臆度。各省办理厘捐。号为中饱者。向以广东为最。江北次之。无他。惟无章程而已矣。江北之中饱在官绅。道员郭礼图一加整顿而獘立除。广东之中饱在商贾。深固纠结。较难断禁。稍与清厘。盖亦把持之意多。而侵蚀者有数可纪。今官绅并任。而地方官则专其稽查之责。而不予以操纵之权。既不致盘踞为奸。又无差胥为之爪牙。故为獘轻。而去獘也亦易。若以绅员办理厘捐支销薪水言之。则尤非事实。绅员之贤者。多不乐任事。或由督抚延请。或由奏派勉强从事。其中材皆足以自谋衣食。用其力以筹饷急公。月给薪水数十两。少或数两。此何关国计之盈虚。而相与痛心疾首。实不能容。尤惑之甚矣。或又曰休养之政宜讲。臣嵩焘前在江苏浙江。见其地把持厘捐。辨论纷繁。迄不能举行。被兵以后。周历松太各属。常数十里无人。上海办理厘金。岁常数百万。而地方独完。商贾转盛。湖南支持数省。专恃厘金接济。亦未闻民气致有销耗。贼势如虎狼水火。不急筹拯救之术。而日且姑安坐休息。果足为休息乎。厘捐所以犹为良法。正以商贾赢余之利。取之无伤。而得以其间与民休息也。其取之约而法均。行之简而情亲。尤得筹饷之妙用。汉法二缗而一算。算者口出钱百二十。二缗一算。每钱千取六十。唐之除陌钱。宋之经总制钱。皆千钱取百。臣鸿宾前在湖南。酌定厘捐章程。大率每钱千令捐一十二十。最为轻减。上海盖将倍焉。广东则尚不及其半。故曰取约。按货估值。计钱抽厘。本厚者出多。息微者出少。人各效其力。无幸免者。故曰法均。汉唐宋课商之法。名目至不可穷纪。今总其名为厘捐。故曰行简。任之绅员。与商贾朝夕相见。利害盈虚。可以互相参证。不胁以官威。亦不督以成法。故曰情亲。所以行之数年而无獘者。存乎用法之人。而法亦稍良矣。必欲从征之士。枵腹荷戈。近寇之区。开关延贼。而后为休养。正恐古人所谓休养者。不如是也。近见金陵克复以后。言事者动请停止厘金。或请酌量裁撤卡局。不知言停止者。既别无筹饷之法。可以斟酌盈虚。言酌量裁撤者。亦未尝考究各省办法。轻重疏密。原自不同。万不能尽一省之水陆市镇。概行举办。一隅之见。难与辨论。而民情之各私其财。各专其利。自古为然。但闻筹饷之说。而已多阻难。一闻停撤之言。而更加附会。湖南所以能尽其力者。专恃地方绅士。主持正论者为多。商贾百姓。不敢有所异同。苟以天下为心。则事势之艰难。百姓之情伪。亦当稍具权衡。奖之以忠孝。使佐公家之急。劝谕百端。犹不能一应。既有停撤之议。远近传述。起为难。是徒以一二人之私论。上以眩惑 朝廷之听。下以鼓动愚民之气。使有所藉口。以遂其背公营利之私。以之处平世。而犹为伤化。以之奖衰俗。而适以长奸。臣等窃以为 国家爱民。当规其大者远者。近年以来。减苏松浮粮。豁免江西摊赔款项。军务报销。不归部核。此数者。实皆汉唐以来未有之德政。以是振励天下之人心。攘除寇乱。蔚成 中兴之业。惟其所规者大。而所及者远也。

现在江南巨寇虽已荡平。余匪尚数十万人。聚江西闽粤之交。筹兵筹饷。势处万难。商民计厘缴课。本属些微。而军需累少成多。藉资补救。官不得已而与民争利。言事者又欲私商贾以与官争利。而所据以为言者。大率影响附会。于民生利獘。实未尝深加考究。自宋以来议论繁多。凡言利者。皆不容于公论。故敛怨以为私。君子之所戒。而固为小人之所趋。至于敛怨为公。则贤愚同所兢兢。军兴十余年。自江皖两湖外。筹办厘捐。每多有未尽之利者。良由事涉言利。下之结怨百姓。上之得罪清议。而聚敛朘削之名。几乎先无以自解。故智巧之士。率推诿而不自任。而一二办事省分。迫不得已。艰苦经营。粗有成效。言者又取道路无稽之议论。而急毁之。徒使地方官事事掣肘。敛怨益深。筹饷益绌。瞻顾周章。进退两无所据。是 朝廷爱民尚为虚语。而地方公事已先受其实。害所关于风俗人心尤大。夫不念民物丰啬之原。而动以言利为事者。陋也。不顾时局艰难之寄。而仅以不言利为名高者。尤君子之所慎也。易曰。何以守位曰人。何以聚人曰财。三代王者理财之道。酌盈剂虚。裁成辅相之义精矣。而曰生之者众。有所以生之者也。曰为之者疾。有所以为之者也。读古人之书。闻一二人之言。而妄思兴利。不顾民生之休戚。事势之顺逆。无论为公为私。而皆谓之陋。读古人之书。闻一二人之言。而遂欲据之以为名。古今得失之宜未接于目。天下利病之数不关于心。仅以邀流俗之誉。使办事者无所措手。故宜慎也。臣等至愚极陋。然于古今事变。名臣大儒奏疏论撰之文。皆曾考求得失。究知其本未。决非敢言利以病民者。而身当其位。事处其难。稍求有益于国。无害于民。仍惟厘捐为尚。可以行之久远。不敢不一一据实直陈。发明其义。伏乞  皇上天恩。诸言停止捐输厘金者。概予留中。使不至传播。庶斯民浮动之气。不致挟 朝命以图与官相抗。俟天下无紧急之军需。直省无积欠之兵饷。户部无竭蹶挪移之苦况。而后断自  宸衷。尽罢各省厘捐。惠商而商实受其惠。无焚掠之忧。便民而民真得其便。无荡析之警。乃永以培养元气。涵濡  圣泽。天下幸甚。臣等筹商大局。意见相同。谨合词披沥上陈。伏乞  圣鉴训示。

  缕陈广东厘务情形片同治三年  

广东巡抚郭嵩焘

再广东厘捐。旧设卡厂。凡五处。曰韶关厂。当江西湖南两省来源。为广东之北江。曰白沙厂。附近惠州府城。为东江。曰后沥厂。附近肇庆府城。当广西来源。为西江。曰四会厂。则贺水别由广西之贺县以达四会。而汇于西江。广东竹木之所从出也。曰芦包厂。为省河上游总汇。东西江三厂。收数甚少。而来源或数千里数百里。皆巨川也。韶关芦包两厂。每月收数各万余金。为厘捐两大厂。又有陈村江门两厂。则皆抽收坐厘。合之省城佛山潮州为坐厘五分局。窃查广东海口纷歧。诸江之水。旁穿侧出。而经流实会于省河。其不由省河者。潮州之韩江。别会汀赣诸水。自由汕头入海。名曰东海。雷廉各属。名曰西海。沿西海府县。地势椭长。内界广西。琼州又南悬海外。所产靛桂皮。贩运各省。为出海大宗。廉州海口最着者。名曰北海。雷州海口最着者。名曰海安。地方设卡抽厘。据为私利。已阅数年。前署督臣晏端书委候补知府吕铨安徽候补知州江国华前往清理。至于被殴。并不一加惩办。纪纲法度。废弛为甚。臣等体察广东情形。民情非甚刁悍。而绅士之把持。能急公者少。人才之萧索。能办事者尤少。数月以来。稍将包抽之私厂。一概裁撤。归并官厂。去其獘端之显见者。其余石龙西南九江三多祝各处巨镇。无虑十余处。省河下游。各国贸易。及牛庄烟台江浙福建之海船。尤为厘捐巨款。皆以举办艰难。未敢强行。仅西海等处。因地方私厂之旧。裁撤整顿。添设海西分厂。此广东办理厘金之大概情形也。其间谷米薪柴两项。各省办理章程互异。江西两湖产米之乡。一律抽收。上海则米价昂贵时。暂一停止。广东以此两项为贫富所同需。自开办至今。永远停止抽收。海西添设之厂。又惟抽收出进海口之桂皮青靛油麦甫棉花沙纸包等共八大宗。此外百货皆无厘捐。其抽收既视他省为轻。其办法又视他省为。苟且将就。以图无事。言者又更欲裁撤北海厘捐。臣等不解何以私收营利办理数年。官吏竟能相容。改归官抽。商民已肆其阻难。京师且传为过举。前访闻新选长寍县教谕王师祥主谋滋事。经委员候补知府吕铨禀揭有案。已咨部将该教谕暂行斥革。研讯确情。归案拟办。原奏称尚未得主名。一似指陈前后厘捐情形。而于此等案由。竟全无所闻。可见传闻无实之辞。影射趋避。挟私求逞。断难凭信。恐部臣或照案拟准。责成裁撤。致商民藉端以相抗拒。臣等虽能据情奏请照旧办理。而政体之伤损已多。谨先将广东办理厘捐情形。详晰缕陈。伏乞  圣鉴训示。

  请及时防獘疏同治六年 六条录一       

王书瑞

一厘捐宜及时整顿也。自军兴多年。无从筹款。不得已而借资民力。封疆大吏。岂有不仰体  圣意者。必谓厘捐之无一非獘者谬也。然竟谓厘捐之一无所獘则不可。各省厘捐。在省局总办者。类皆司道大员。固宜随时慎重。獘绝风清。由省城而各府各州县各乡镇各厘卡。各有委员。虽经各大吏择人而任。然其中已难保无喜事之人。渔利之习。自委员而下。各局各卡。又有司事。自司事而下。各局卡各有书差。谓其中皆系安分守己实心办事之人。尤未敢信也。厘捐之獘。最忌偷漏。于通津大路设卡抽收外。各处支港汊河。设卡殆。谓如是而后可以收其利。不如是则适以滋其獘。盖所谓利獘者当通大局而计其得失。非仅执一隅以杜其趋避也。偷漏之原。半由于司事书差之贪婪。往往于正税之外。多方需索。则情有不甘。又出于委员之怠惰。遇有商船到卡。不亲自查验。任听司事书差之留难而不顾。竟有自朝至暮。不能放行者。则势又苦其不便。情既不甘。势又不便。安得不思偷漏乎。然则禁偷漏。当先禁司事书差之需索。委员之怠惰。是所以清其源也。不清其源。但遏其流。凡偏僻处所。皆设卡以伺之。一卡有委员有司事有书差。则各有经费。而偏僻处所。一日所抽之捐。不足以供一卡一日之用。则仍于通津大路所设之卡支取接济。即使毫无偷漏。而以目前添出之经费。较从前漏收之商税。恐亦不甚悬殊矣。且獘有法之所及防者。有法之所不及防者。商船往来日久。与各卡司事书差渐多熟识。竟有彼此句串。以多报少。至偏僻处所。耳目所不及。竟可以得贿放行。合数十船之货。逐一抽之。正额本属无几。傥有一二船之货。私自走漏。所得更不足以偿所失。至厘捐章程。有漏税者。查出后。或罚十倍十余倍。所罚之款。除提出充公外。悉赏给查出漏税之人。于是皆以为利。遇有商船丛集。河道壅塞之时。来船不能经至卡前。先于市梢港口停泊。听候查验。而巡查书差。捕风捉影。假公济私。辄指为漏税。以冀罚款之可以肥己。夫多一卡多一费尚可忍也。多一卡多一费并多一獘。不可忍也。罚十倍。罚十数倍。悉以充公。尚可为也。罚十倍。罚十数倍。名为充公。实则营私。不可为也。为今之计。于各府州县地方。体察情形。凡偏僻处所。可以裁撤者。悉令就近归并。以节经费而杜私獘。并责令各卡委员。于货船到卡亲自稽查。不准稍有需索留难。傥有勾串私放。及意图肥己指为漏税者。从严惩办。至罚款务须平允酌减。一律归公。不准另有赏给。以绝营私。再厘捐一项。取之即毫无獘端。用之岂漫无节制。钱粮正供。俱有定额。而挪移侵吞。尚有流獘。况乎抽厘本无定数。应令各卡于每月收税若干。经费若干。逐款申报。该管厘局。即将各卡出入清数。按月申报省局。至收支各款。可否 饬下户部。明定限期。造册汇报。如有款目不清。收支各项。前后大相悬殊者。行文駮查。并逾限不报者。作何议处。庶不致漫无稽考。于捐务亦益昭慎重矣。

  缕陈江苏厘捐拨款支绌情形疏光绪二年  

沈葆桢

奏为江苏厘源日竭。拨款日增。谨将实在支绌情形。缕晰陈明。恭摺仰祈  圣鉴事。窃江苏厘局。向分三处。一为金陵厘捐局。前督臣曾国藩奏明每月专供甘饷三万两。不足。则由运库拨补。一为苏州牙厘局。一为松沪厘捐局。向来收数较多。供应湘淮各军月饷。及京外各处协饷。本省善后等用。款目纷繁。久已入不敷出。现在收数日绌。拨款日增。据寍苏两藩司暨驻局道员等禀请具奏前来。臣等详加察核。出入不敷。数目太钜。不能不将实在情形。为   皇太后  皇上缕晰陈之。江苏各局厘金。从前军务初平时。抽收极旺。嗣则逐年减少。有江河日下之势。臣等督饬承办总局。悉心稽核。力杜中饱。本年二月间。曾将委员特参数人。甄核未尝不严。而厘金日见其少。盖以抽厘本无定额。全视商贾之盛衰为转移。近来百物翔贵。货滞不消。商人折阅既多。转输难继。假如往年运货两次者。今年只运一次。则公家厘税。即因之少收其半。上海沙船。从前有三四千号。近则不及十之一。生意萧索。厘捐焉得不衰。此无形之消耗公私俱困者也。商情困苦如此。不得不曲加体恤。苏沪设卡抽厘。初办时卡多捐重。自同治四五年后。年年核减。前督臣曾国藩于同治七年十年。大减两次。同治十二年。前署督臣张树声等奏明将江南之籼米谷停捐。光绪元年。臣元炳又奏明将江南之糯米杂粮停捐。凡此轸恤民艰。均出于万不得已。而所减之数。综计已不下数十万。此有定之短绌。虽有损于公。而尚有益于民者也。其为害最甚。而莫可谁何者。则莫如洋票。洋人运内地土货。概凭单照验免。不得抽厘。当定章之始。专指洋商而言。所短尚不甚多。近则内地华商。避重就轻。托名诡寄。由内河而至长江。到处皆是。偶一扣留。则洋人出头包庇。动以留难索赔为词。此无穷之漏卮。而良商并受其害者也。光绪元年收数。苏局仅六十五万八千八百余两。沪局仅一百三万六千余两。金陵仅三十万两有奇。为从来未有之奇绌。其放款。则尽数用罄。苏局欠解淮军月饷等项十七万七千余两。沪局欠解淮军月饷等项三十万四千余两。而金陵局所短之甘饷。运库无能拨补。且须挪甘饷以应部拨他处之急需。所以西征出关军饷。奉天练饷。东三省俸饷。以及织造承办 实录馆绫绢等项银两。明知其有然眉之急。而羽书鳞。解济无多。海防奉  旨饬拨江苏厘金四十万两。则丝毫未解。臣等非不念南北洋防务。为切己至要之图。无如厘金收支各款。按籍可稽。实已尽收尽放。毫无余賸。势不能将向来应拨之款。横行截止。或者谓裁撤防勇。以节饷需。窃恐帑藏竭于外输。而本省设有缓急。毫无足恃。则所以贻误大局者尤深。或又谓仍须整顿厘捐。岂知目前良贾纷纷歇业。更何堪竭泽而渔。其黠者方以洋单为护符。又何可为丛敺爵。再四踌躇。无从补救。

窃思部臣综核度支。凡遇应拨之款。分省指拨。原有一定权衡。外省接到部文后。照例转行各该局饬令遵办。各该局接到行知后始则未尝不思设法筹解。乃迟之又久。迄无以应。左支则右绌。顾此则失彼。各处索饷之文。络绎如织。而经营支放之员。空文搪塞。仰屋叹嗟。以去年收数。较之往年。其骤绌已出人意表。而查核今年春夏情形。欲上追去年之数。又万万不可得。必待大局决裂。再行和盘托出。虽从严参处而已晚矣。臣等详慎酌核。本年奉拨之款。如 万年吉地。   惠陵工程。典礼攸关。自当先尽筹解。断不敢稍涉迟缓。其余已拨未解之款。名目最为繁多者。莫如西征饷。银东三省饷银两项。西征饷银。臣等于本年正月间会同具奏。拟按月统协八万两。除划还洋款外。尽解左宗棠后路粮台。凡老湘营及关内外各军。均由左宗棠统收分解。以一事权。可否仰恳  天恩。俯准敕部查照前议。免予添拨。东三省饷银。现拟就已奉部拨之款。饬令各局竭力攒凑。惟力是视。此后如有续拨之款。可否 敕部暂免派拨。以资周转而苏喘息。至海防案内厘金四十万两。目前一无指望。臣等身在局中。万难饬提。直隶督臣李鸿章。亦深知江南艰窘。不忍迫促。将来只有察看情形。另行筹议。此又不敢不预为陈明也。区区愚诚。伏求  圣慈垂察。

  荆宜施道禀沙市客帮恳变抽厘章程批 

胡林翼

抽厘助饷。为 朝廷不得已之政。此固官民所共鉴矣。沙市十三帮禀称。养兵之计。谅不失恤民之心。抑知养兵所以卫民。即所以恤民。否则此贼不除。民从何恤。特虑官吏中饱。兵勇冒销。不能杀贼。即无以对民耳。当思厘多一文。即货贵一文。于百姓则增其价值。于商贾究何损丝毫。来禀言出境入境。该商等均愿在沙市加增。与平善坝增厘无异。则是朝三暮四之说。沙市距平善坝。隔荆宜两府之地。相距数百里。何以增之于沙市。必不可增之于平善坝乎。如谓水险不能泊船。查之于平善坝。完之宜昌府可也。如谓市小钱艰。则盐课之钱。果从何来。且宜昌沙市。号栈均通。抽之宜昌。兑之沙市可也。饰词遁词。实难凭信。前已手函批复。兹据所禀。仍用前意分条明示。一平善坝抽厘。较沙市更为扼要也。自蜀入楚者。土膏是其大宗。自楚入蜀者。花布是其大宗。试取沙市月账核之。土膏一项。挂一漏万。花布一项。亦千不取百。沙市欺罔太甚。宜昌刘守首建此议。特嘉其筹画之勤。遂有委办之举。沙市十三帮在荆州之地。竟欲挟其黔驴之技。阻我筹济之法。该道等 国之大臣。亦因而徇其所欲。 国体谓何。军饷谓何。乃动以罢市之说。为苏张恐喝之计。此鹑鸟欺孺子之故智。施之本部院。实大谬妄。一搜括之政。儒者不尚。然军政系亿万生灵之命。军饷系水陆三万余兵勇之命。两害相形。则取其轻。两利相形。则取其重。与其饥军而误地方。无若取商贾之利以援大局。且元明之季。因军饷而加赋。我 朝爱民。永不加赋。取逐末之微利以饷军。其滴滴归根处。仍是百姓食贵耳。商贾之计。究无所损。民间若能节用少取。则百姓生计。尚不甚碍。此厘金之说也。至于贱人所食惰农所宝。则虽多取之而不为虐。况多取以益军糈。犹愈乎厉禁而徒饱吏胥之壑也。试问川中土膏。由沙市上税者。果止此乎。果不止此乎。如谓果止于沙市账目之数。即至愚之人。亦知其不诚。奈何以奸商之哃词。挠筹饷之大法。此平善坝必应设总卡之定计也。一罢市之说。岂敢笔之于书。岂敢入于吾耳。有罢市之人。自有惩奸之法。设沙市果罢市。即发封条永远封禁。月少一万余串之厘。不过太仓稊米。舍政体而不顾。以遂奸人市侩之谋。可乎。罢市而月少一万余串之厘金。罢市而彼乃月少百十余万之生计。奸人之自为谋者。果得计乎。果不得计乎。至推而及于盐船。推而及于桡夫。尤为杞人之见。总之政体不可因市侩而阻挠。可任其罢市。而另设严办。虽派兵调将。亦所不辞。断不可因一二市侩。而使大权归于奸民也。一汉高立制。重农抑末。故贾人不得乘车衣丝。循至武帝告缗平准。而大利之权。尽归于上。此诚治天下之大计。

今日之势则不然。州县之敬市侩如见大宾。利其规耳。廉隅不立。顽钝之贾腼颜与士大夫抗礼。而气日骄。志日肆。此又大体之可鄙者也。不摧抑之。 国何以治。一禀称该帮愿一律加增。所加几及一倍。此尤为其愚弄。与其沙市加厘以中其奸。不如于上游自取其利也。即谓行市所聚。多在沙市。然因微利而失大体。损大权。何以为政。应饬该道于沙市罢市阻挠之行。即发封条永远封禁。即加增厘金。亦不准其开行置货。一厘金之局。一丝一粒。无不归于军饷。以此取民。亦可无愧。且如此苦心以筹饷。济军即以卫民。谅为神人共鉴矣。法在必行。政贵有体。慎勿为小利所惑。为奸民所愚。致误大局。

 文忠当湖北再陷之后。独搘危局。以济诸军。其筹画饷需。有非寻常意计所及者。如酇侯转漕关中。允为中兴功臣冠也。此批雷厉风行。力持大体。尤有子产治郑气象。略举一节。弥见当日任事之难。